第二節 冷戰後的亞太經濟格局(3 / 3)

目前,中國仍處於低收入國家水平,還屬於發展中國家。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按世界銀行統計為1.0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可按人均計算還隻有860美元,居世界第八十一位。即使剔出彙率換算法的不合理因素,人均經濟發展水平依然很低,居世界和亞太的後列。據統計,在亞太15個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斐濟、中國、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香港、台灣)中,中國人均GNP居第十二位(另一說法居第十四位)。從居民的生活消費結構看,中國的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占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平均為59.6%(其中城鎮53%,農村62%)。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按恩格爾定律劃分貧困與富裕的檔次,中國還處於勉強度日的水平。即使到2000年用於吃的部分預計在40%左右,仍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占20%—30%)。我國教育水平依然較低,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隻有1.4%的人口具有大學文化程度,成人文盲率高達15.9%,在亞太和世界均屬後列。中國第三產業依然相當落後,生活服務水平較差,1991年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僅為27.2%,從業人員占當年社會勞動者人數的18.8%,是世界和亞太地區比重最低的國家之一。在15個亞太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排名倒數第一,甚至落後於孟加拉國、印度。中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城市化程度不高,農業所占比重大,而且仍然有一部分極貧困的縣區。199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上海市為6675元,最低的貴州省僅為890元,前者是後者的7.5倍;消費水平前者是後者的4.3倍。據預測,按人均國民總產值計算,2050年中國也隻相當於美國的1/4,居世界第九位。中國人均與國力水平之間的矛盾,大概要在21世紀下半葉才能逐漸解決。

前幾年,在國際上出現了一些過分誇大中國經濟實力的言論。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3年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便把中國列為現今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到2110年中國將成為第一強國,而超過美國和日本。這種說法似乎言過其實,與事實不符。許多國際輿論對這種說法則持不同的看法。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商業和公共管理學院彼得·勞特在一篇文章駁斥說:“即使中國在下個世紀初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與美國相當的話,那它也遠遠達不到一個世界超級大國的主要標準。要趕上美國和其他經濟大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實際增長率為15%的話,中國將需26年;增長率為10%,將需要43年;增長率為5%,將需要100年。”他認為,中國克服許多障礙建立世界經濟大國的任務在今後數十年內都是困難的,更不要說是在下個世紀初了。世界銀行在題為《全球經濟展望和發展中國家》的報告中指出,包括中國大陸及其香港、台灣在內的“中國經濟區”到2020年人均產出相當低,中國還是隻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日本《東洋經濟》周刊也評論說:“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確實取得驚人的發展,並且中國擁有12億人口,似乎有巨大的潛力。但是,中國還存在許多致命的問題,到21世紀初葉,中國能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大國,這是極為值得懷疑的。”

(三)“四小”作為東亞地區的資本和生產技術的“二傳手”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四小”自60年代以來一直處於高經濟增長,目前它的人均收入均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已被列入新型工業化國家行列。

“四小”是目前東亞外資最大來源或最大供應者。90年代之前“四小”一直是資本淨輸入者,甚至1990年對東亞的直接投資(327億美元)仍小於它們所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366億美元),但1993年,“四小”所利用的外國直接投資為501億美元,而它們對東亞地區的直接投資卻達到902億美元。從而變為資本淨輸出者。“四小”對東亞的投資從1982年的28億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902億美元,增長31倍,其規模已超過美國的379.67億美元和日本的567.98億美元。在“四小”的對外投資中,對東盟和中國比重最大。1988年開始“四小”已成為東盟各國主要的外來投資者。而美、日的投資比例下降。1986—1994年間“四小”在東盟四國外來投資中比重由15%上升為56%,日本則由30%下降為21%。港、台資本則是中國大陸的外商投資主要來源,保持在70%—80%。

當前東亞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區域性分工體係已初見成效。從80年代後期起東亞各成員經濟之間已大體形成了一個多層次聯係的產業分工體。美國、日本是該地區的超級經濟大國,既是資金和高新技術產品的供應者,又是能源、原材料及消費品的大市場;“四小”則是該地區生產設備中間產品和零件的重要供給者,也是資金的投放者和供應者,又是能源、原材料的重要消費者;東盟、中國則是日本、“四小”原材料、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大量外資的吸納者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消費市場。“四小”恰處於中國、東盟與美國、日本之間“發揮了而且繼續發揮‘中介者’或‘二傳手’的重要作用”。

(四)東盟國家在未來東亞經濟發展中將以一支新的突擊力量活躍於亞太經濟舞台,在亞太經濟格局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1.東盟國家的年均增長率在未來若幹年內有可能超過“四小”。如東盟四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1989年平均增長率為8.6%,而“四小”僅增長6.2%;1990年平均增長率為7.3%,“四小”為6.6%。在未來10—20年內,它們仍將較高速度發展,預計1995—2015年大體保持在7%—6%左右年增長速度,而“四小”則將呈下降趨勢(4%—5%左右)。與此相適應,它們的人均收入也將迅速增加。根據馬來西亞的“2020的宏願”,其主要目標GDP年均增長7%,2020年達到9200億馬幣,為1990年的8倍,即翻三番;年人均收入增長4.7%,從1990年的2320美元增至2020年1萬美元,而翻兩番。泰國政府在國王登基50周年時擬訂了2020年計劃,泰人均達1.2萬美元。越南自1987年改革以來,其經濟增長出現良好勢頭。根據世界銀行一份報告,預測在10年內越南有可能成為與韓國相媲美的東亞又一條“小龍”。越南政府計劃在今後5年保持10%的年增長率,到2000年使人均GDP翻一番,比1990年增長2.5—2.7倍。

2.東盟國家作為一個整個力量萬為不可輕視。1995年7月吸納越南以後的東盟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文萊和越南7個國家;2000年之前東盟擴展到整個東南亞地區,包括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共10個國家,即“大東盟”,有448萬平方公裏,4.5億人口,在2003年東盟經濟合作不斷加深並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為亞太地區唯一個完全由亞洲發展中國家構成的貿易區,其作用在東亞舉足輕重,將在東亞和亞太地區發揮其獨特的杠杆作用。到本世紀末東盟僅四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國內總值合計將超過5000億美元,約為亞洲“四小”屆時總和的一半。如果加上新加坡、越南等國的力量,其總體力量要超過“四小”。特別是它作為中小國家的合作組織,在大國之間可以“積極發揮協調、引導的作用並試圖建立自身的主導地位”。

綜上分析,東亞地區的經濟格局框架的基本特征是:1.亞太地區形成五大經濟力量:美國、日本、中國、“四小”、東盟。就東亞而言則是四大力量(除美國)。美國雖然不是東亞地區成員,但它與該地區有著廣泛、密切聯係,加上它的政治、軍事影響,可被視為該地區的一個重要的“隱形”成員。2.在這五大或四大力量中,目前處於主導地位的是美國和日本。美國可以說在整個亞太地區處於主導地位,日本則在東亞處於主導地位,但二者界線並不十分分明。從長遠看或從經濟、政治綜合角度看,美、日、中三種力量決定整個亞太和東亞經濟格局,三者不僅經濟規模宏大,“它們自身的榮衰起伏影響所及都會超過本國國境;

而且它們之間的雙邊經貿關係發生震蕩,在地區內有著全局性的影響。”3.從經濟技術水平角度分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美、日第一層次,“四小”第二層次,中國、東盟第三層次;三個層次中在“飛行雁隊”中各有其位,彼此盡管有種種矛盾和摩擦,但交流合作與互補則是主流。4.中國麵臨三個不同層次的三角關係:第一個是大三角關係:中、日、美;第二個是中三角:中國、“四小”、東盟;第三個是小三角:大陸、香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