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鍾聲就要敲響了,人們浮想聯翩,用最美好的想象去描繪未來。但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世紀的交替不過是一個特殊的印記而已。這種時候,我們更應該傾聽文化的聲音,它可以避免我們盲目地丟棄許多珍貴的遺產,引導我們清醒地走向未來。
我們隻要粗略地回顧一下中國曆史,就會看到一個個朝代都毫無例外地經曆著從晴開始,逐漸晴轉多雲,最後在血雨中消失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對文化摧殘的現象比比皆是,可以說人禍甚於天災。
遺憾的是在新中國建立後,這種局麵並未扭轉。在膜拜紅色理論的無神論者眼裏,很多東西都成了封建意識的象征,必欲斬草除根而後快,這種狀況在文革期間達到了高潮,許多人文遺產在瘋狂中迅速成了廢墟。好容易盼到那種瘋狂結束後,為了走向富裕,在經濟大潮中,卻仍然存在著大量的文化短視行為。許多地方的人文遺產已經弄得支離破碎,魅力大失,想建立起全方位的良好環境卻已是難上加難了。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有責任感的人紛紛介入搶救文化的行列,這種舉動,當在情理之中。
王澗泓先生就是一位熱愛地方文化的有識之士。他本是義縣人,年輕時因迫於生計,成了一個盲流,最後落腳在數千裏外的鬆花江北,在那裏娶妻生子,一去就是二十來年。他飽嚐了辛酸,曆盡了磨難。但讓人欽佩的是,他遠離故土卻不改對家鄉的熱愛,為生活苦苦掙紮卻始終手不釋卷。返鄉後他堅持筆耕,幾年來收獲頗豐,《魏碑研究?萬佛堂二品》就是最近完成的一部專著。這部書不僅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在許多方麵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部書是王澗泓先生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前幾年,他的文化大散文係列就已顯示了赤子特有的使命感,那些文章內涵厚重,在寫法上也獨樹一幟,曾引起較大的反響。正是在寫作過程中,他發現了前人研究之不足,所以橫下一條心,又研究起萬佛堂的兩塊摩崖殘碑。對於這兩塊石碑,包括一些曆史名人,都對其曆史價值和書法藝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讓人不滿意的是,這些研究都屬於零敲碎打,難成係統,而且研究單一化,進展緩慢,一些人隻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皆為石碑殘缺的緣故。
王澗泓先生敏銳地意識到,要想再深入地進行研究,非得從補齊石碑上的殘字入手不可。此舉無疑是一種冒險,但更是一種挑戰,是讓人感到振奮的嚐試。
也許有人會說,這碑文不可補,也不該補。
不過,我認為古文有著謹嚴的章法和句式,借助於大部分保存下來的文字和缺損的位置,輔以存世的史料,再加上縝密的考證,補碑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