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吃豆腐,故常常買豆腐。看著大人小孩端著盆碗湧出家門紛紛買豆腐的情景,真是既熱鬧,又有趣。
而品一品賣豆腐的吆喝聲,更是韻味十足,那腔調給人的感覺絕不雷同,遠遠地一聽,就知道誰在賣豆腐呢。
底氣十足,聲音渾厚,把“大豆腐”喊成“搭抖肥——”的毫無疑問是笑眯眯的韓大伯;聲音綿軟,似含羞澀,把“豆腐”喊成“都飛——”的是老實巴交的李大哥;嗓音沙啞,滿嘴漏風,把“豆腐”喊成“多福——”的則是豁牙劉;最有趣的數愛開玩笑的王三,常把“幹豆腐”喊成“幹逗猴兒”。
這鄉音每天準時地在街巷間穿梭著,回蕩著,構成了小鎮獨特的景觀。
不知是從哪一天起,賣豆腐的吆喝聲消失了,代替它的是清脆、悅耳的口哨聲。毫無幽默感的口哨聲,讓人分辨不出張三李四了,豆腐雖還是照樣買賣,但這其中的情趣似乎減少了三五分。
不過,偶爾也會出現小小的喜劇插曲。有的孩子淘氣,就精心選擇時間,搶在賣豆腐的之前,裝模作樣地吹起口哨,而且走得飛快。害得許多家庭主婦們慌亂地操起盆碗,奔出院門,一看,才發覺上了當。那嘴辣的就笑罵道:“盡扯你姥姥的尾巴!”孩子扮著鬼臉,一溜煙兒地跑了。
那哨音,我聽著聽著竟耳順了,因為它讓賣豆腐的鄉親也具有了現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