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景觀漫談(1 / 1)

大淩河北岸的萬佛堂石窟,鑿於北魏。石佛大者過丈,小者過數寸,依山勢雕成,與自然融為一體;山上雜樹野草,鳥棲蟲鳴,更為石窟增色不少。

山腳下是大淩河莽莽蒼蒼的荒灘濁水,那河風無遮無攔,裹挾著雨雪撲麵而來。在曆經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之後,石佛剝蝕風化得比較嚴重。一些石佛麵目模糊,肚皮凹陷,近似骷髏狀了。還有許多浮雕已化為齏粉。主要是因為這裏的石質不堅硬,燈似黃粘土,雖說開鑿容易,但難於久存。另外,由於局部山體下滑,個別洞窟中的石佛全部消失了。

石佛殘破了,缺損了,但並未影響香火的延續。至今民間的老百姓們對蓋過寺廟的地點尚不敢動土施工建房屋,這種畏懼感證明了宗教的力量和信仰的虔誠。

今人為了保護石佛,大力修複,此舉甚好。但對修複中的一些方法筆者卻持有異議。工匠修複時用水泥堵石佛上的窟窿,那水泥嵌在石頭上顯得很乍眼,感覺極不舒服,使石佛失去了滄桑美和應有的靈氣。

另外,當年最著名的鷂子翻身處乃是峭壁,非身手不凡者無法翻身上去。今人為了方便遊覽,竟沿山體堆造了水泥平台,腳踏的凹窩都被水泥遮蓋,使野趣險趣蕩然無存。假如以棧道的形式從河灘通往高處的洞口,再以鐵索攔護來保證遊客的安全,使欲一飽眼福者先享受一番攀爬的樂趣該多好哇。

再說說醫巫閭山右側的道教聖地老爺嶺,重修再現了唐代的風貌,山上的樹木遮天蔽日,即便在炎炎夏日也感到格外清涼。

我最感興趣的是花子墳,盡管從觀賞角度講它是最沒看頭的,但香火中的佑護終究是虛無縹緲的,而善待生命是需做出實績的。當年那些乞丐們就是在熱氣騰騰的官粥鍋旁靠這些食物才延長了自己淒苦的生命,死後葬在這裏的墳墓是道士們善良之舉的紀念碑。花子墳是老爺嶺這個旅遊景點的靈魂,在修複中必須小心翼翼地找準墓穴的方位,一個不多也一個不少地必得曆史的本來麵目,不能隨隨便便地堆幾個墳頭來糊弄遊人。這不是小題大作或神經有什麼毛病,就像有許多國際組織花費巨額資金尋找戰爭中陣亡者遺骸的做法一樣,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人類善良情感的尊重,這樣,才能無愧於先人,並啟迪後代。

宜州古城已消失了,城內城外僅存的一些景點孤零零的,彼此間相距很遠,因此遊人稀少。假如古城保存完好,加之周圍的一些人文景觀,宜州將別有一番天地。

古城隻剩下北城門了,衰草舊磚,破敗不堪,在新樓林立的城邊像一截曆史的盲腸。但作為融進曆史的廢墟它是美的,因為那些彈痕留下了遼沈戰役第一槍的見證。拆除它就會犯一個愚蠢的錯誤,我認為亡羊補牢遲為罪。醫院的產科醫生在孕婦分娩後,總是莊重地印下新生兒的腳印,她們知道,在走向明天時應該記住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