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鏽彈幽靈(1 / 1)

有一幕慘劇一直震撼著我的靈魂,雖說在發生這幕慘劇的時候,我還沒出生呢。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我現在居住的這個村子裏,幾個孩子不知從哪裏找到一枚生鏽的炸彈,他們不知道這東西的厲害,當作玩具敲著、打著,歡笑聲回蕩在天空。其中的一個孩子餓了,想回家去吃飯,就先走了;還有一個孩子也玩膩了,就遠遠地跟在他的身後。這裏,猛聽得一聲巨響,玩炸彈的孩子血肉橫飛,四肢和內髒淩亂地拋落在大地上;那個玩膩了的孩子因距離出事地點較近,被一彈片擊中,隻落了個全屍;肚子餓了的孩子因距離出事地點較遠,才僥幸躲過了死神。若幹年後,當這個幸存者給我講事情的詳細經過時,仍唏噓不已。

我小時候把戰爭等同於遊戲,甚至有點期盼戰爭,為沒機會當一回衝鋒陷陣的英雄而感到生不逢時呢。現在,我對兒時的想法感到羞愧,這個故事使我意識到,在和平時期死亡距離人們並不是十分遙遠的,戰爭的危險仍然存在著,這顆鏽彈雖然在多年前已爆炸了,但現實性中還存在著另一種無形的“鏽彈”。近期日本正在公演美化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的《自尊》一片,該國的一些人認為東條英機是一個盡職官員,他在那個地理環境並不理想的島國上思考著大和民族的前途,他導演的那部戰爭史給曆史上的日本帶來過強盛,他用槍炮為日本人奪得了公平競爭下得不到的東西。因此,這些人懷念他,美化他。

但是,這些人恰恰忽略了,這種尊嚴和利益的獲得正是以其他民族的屈辱和不幸為代價的,如果不從超越民族偏見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就永遠不會清楚問題的症結所在。

那些統計戰爭中死者的枯燥數字永遠有一股血腥味,那些數字在噩夢裏掙紮、哀號和呐喊,忘掉這些,就會使悲劇重演。

戰爭是在某種虛幻的思想支配下“合法”的大規模殺人行動,其實質是對生命的踐踏。可是,世界上卻有那麼多的政治家熱衷於擦掉“鏽彈”上的鏽跡,膜拜戰爭的幽靈,卻始終不考慮其後果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寫到此,我覺得意猶未盡,附錄《戰爭與和平》一詩,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多年以前

炮彈炸傷了兩國的曆史

黑發的母親捧著電報,開始昏迷

她不敢相信

藍色的天空真的消失在兒子的瞳孔裏

多年以後,鮮花、儀仗隊和兩國的文件

都洋溢著和平的喜氣

白發的母親流著眼淚

她知道這喜氣激動著花園裏散步的孫子

卻再也溫暖不了墳墓中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