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安魂嗩呐(1 / 1)

嗩呐聲幽怨悲淒,突然從村子的一個角落響起,回蕩在黃昏。農人們在家中放下手中的活計,側耳傾聽,在猜測又是哪一個農人去世了呢?是誰躺在靈床上,結束了操勞和奔波,最後一次,也是永遠的一次舒展酸痛一生的骨節呢?

農人們走出家門,打聽明白後就陸陸續續到喪家吊唁。年長的人往往將死者的生平細細地向周圍的人講述一遍,末了無不歎息數聲。假如是非正常死亡的呢,人們更會陪上一些同情的淚水。

那嗩呐吹吹歇歇,往往一直持續到午夜時分,但村中卻沒人責怪這噪音如何如何影響了其他人的休息。在辦喪事期間吹嗩呐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前些年破“四舊”時硬是禁了若幹年,近幾年又悄悄地複活了,可見農人們還是認同它的。嗩呐聲是農人沉痛的訃告,嗩呐聲是農人安魂的樂曲。我認為在這塊土地上是有從老祖宗那裏傳下來的許多陋俗急需改掉,但萬萬不可再禁吹嗩呐。農人們的名字幾乎十裏之外就無人知曉,他們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能使報紙、電台等媒體紛紛報道,更絕不能奢望下半旗致哀,他們太平凡了。但你要是聽過那嗩呐聲就會深深地體味到一種痛入骨髓的悲哀和無奈,就會理解嗩呐聲對於農人們的意義,也不會再嘲笑子孫們這小小的心願了。

死亡是無情的,徹底的消失,甚至連鬼魂也不存在。死去的人不會再說東北話,也不會再吃高粱米,更不會再抽本地嗆人的煙葉。你不用擔心他們在墳地裏舞蹈,在夜晚遊蕩,死後絕不會嚇唬人的,你在有月或無月的晚上,被某種陰影嚇出冷汗,甚至驚叫、奔逃,那也不是他們,那也許隻是幾根樹枝、一條野狗,或者山石的形體。他們臉不是青綠色的,也沒有獠牙和披散的長發,幻影也不會出現一個。不過,死者的情感仍與這個世界藕斷絲連,個個都有一本不平衡的帳目,往往是這個世界欠這些農人們而不是他們欠這個世界。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描寫死亡,是因為隻有透徹地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才能更珍惜生命的可貴,才能對農人們——我們的衣食父母由衷地感激,並滿情敬意。這嗩呐不僅僅是紀念逝者,更主要的是能警醒活人。生命是短暫的,一個人在活著時到底應該做些什麼?留下些什麼呢?

聽吧,那嗩呐聲清清冽冽,揚遍了蒼天,灑遍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