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內聚國力,外爭霸權(3)(2 / 3)

看來,一場對晉、楚兩國都吉凶難測的惡戰似乎可以避免了。

但出乎成王的意料,子玉竟派大夫子越(鬥椒)到申縣去,代他向成王請戰說,不是我一定要建功立業,我是要塞住說壞話的人的嘴。

言下之意,是要用自己的勝利去證明少年賈的話是錯的。成王動氣了,但他沒有堅持要子玉撤軍,反而給子玉派去了援軍。若敖氏執掌著國柄,文武滿朝,認為成王仍然是自己的工具。他們對成王的話可聽可不聽,成王對他們的話卻不能不聽。君臣的不和,以及國君的遷就和權臣的剛愎,將給楚師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說,成王所派的援軍隻有西廣、東宮和若敖氏之六卒,少了。按,西廣是隨從楚王的兩廣之一,有兵車15乘;東宮是隨從太子的兵車,也有約15乘;若敖氏六卒,以每卒通常有兵車30乘計,共有兵車180乘。三者合計,援軍約210乘,不少了。加上原在宋國作戰的兵車,子玉所指揮的兵力夠多了。說成王故意少派援軍,是晉籍楚裔的王孫啟的臆斷。王孫啟為子元之子,在子元被殺後逃奔晉國,受封為大夫,這次隨同晉文公出征。《國語·楚語》記晉師得到子玉移兵北上的消息,準備退避,王孫啟卻對先軫說,與楚國結盟的諸侯大約有一半不再追隨子玉了,若敖氏也不再聽從子玉了,楚王派給子玉的援軍隻有東宮和西廣,楚師必敗無疑,我們怎麼能撤退呢?王孫啟說動了先軫,先軫才決定迎戰。

子玉派使者宛春對晉國的君臣說,隻要晉國允許曹、衛複國,楚國就可以從宋國撤軍。這是一個極好的建議,既顧全了晉、楚兩國的體麵,又保全了宋、曹、衛三國的社稷。可見,子玉並非有勇無謀之輩。先軫認為子玉的建議“有禮”,宋、曹、衛三國都會歡迎的。晉國如果悍然拒絕,這三國就會怨恨晉國。先軫的對策是:私下允許曹、衛複國,但要它們叛楚從晉;同時,扣留宛春,借以激怒子玉,待子玉移兵北上後再相機行事。果然,曹、衛兩國都向子玉表示他們不能再為楚國效力了。子玉怒不可遏,當即命令全軍釋宋都之圍,直奔晉師所在的衛國。這是一個輕率的決定,釋宋都之圍是功敗垂成,直奔衛國則將冒巨大的風險。

當時,晉師寡而楚師眾,先軫沒有料到楚師來得這麼迅速,唯恐邀擊失利,不得不命令全軍後撤。晉師一撤就連走了三天,以每天一舍計,等於退避三舍了。鑒於有些軍吏表示異議,狐偃對他們說,這是大王先前允諾了要用來報答楚王的。對此,後人多信以為真。其實,晉人何曾有報恩之意。早在三年前,他們就配合秦人,對楚人不宣而戰了。假如這次是晉師眾而楚師寡,先軫就不但不會後撤,而且會命令全軍進擊的。

晉師引退之後,楚國的許多將士覺得自己也不妨適可而止,然而,子玉命令全軍追擊晉師。

四月戊辰,晉師和隻是象征性的秦師、齊師到達衛邑城濮(在今山東範縣)。楚師追上了晉師,隨即據險立營,使晉文公不勝憂慮。子玉派大夫子上(鬥勃)向晉文公請戰說,請讓大王的將士同楚國的將士做一場角力遊戲,請大王靠在車軾上觀賞,讓臣也開開眼界。晉文公派將軍欒枝回答說,寡君沒有忘記楚君的恩惠,所以退到了這個地方。原來我們以為大夫(子玉)也退走了,敝軍難道敢攔阻貴軍嗎?既然貴軍不退走,那就有勞大夫(子玉)轉告貴軍的各位將領,收拾好你們的戰車,處理好你們的事情,明天一早來和我們相見吧!

次日是己巳,兩軍對陣。臨戰時,子玉誇口說,今天可一定要讓晉師不再存在了!子玉將中軍,子西將申、息之師為左軍,子上將陳、蔡之師為右軍。晉以中軍當楚中軍,以上軍當楚左軍,以下軍當楚右軍。楚、陳、蔡聯軍有戰車近1200乘,晉、宋、齊、秦聯軍有戰車約1000乘。楚右軍陳、蔡比較軟弱,他們是作為附庸來幫忙的,以保全自己為天職,順境下尚能衝鋒陷陣,逆境下勢難堅守頑抗。先軫看準了楚師這個致命的弱點,命令晉下軍疾攻楚右軍。

晉下軍戰車前列的馬披著虎皮,突然出現在楚右軍陣前。陳、蔡的戰馬受了驚,亂了套。陳、蔡的將士見狀,爭相逃散。在楚右軍潰退之際,晉上軍佯作後撤之狀。子西指揮楚左軍出擊晉上軍,不料受到晉上軍和中軍的夾攻,傷亡慘重,且戰且退。子玉自將的楚中軍失去左右兩翼的依托,唯恐被晉師包圍,隻好退出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