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內聚國力,外爭霸權(3)(1 / 3)

宋成公因先君宋襄公為楚所辱而耿耿於懷,叛楚即晉,意在以晉製楚。是年冬,子玉、子西引兵東征,號稱伐宋,其實主要目的在於伐齊。楚師把宋國的緡邑(在今山東金鄉)包圍了幾天,讓宋人明白楚師隨時都可能打進宋國去,就移師伐齊了。對齊,楚是有一筆政治籌碼在手中的。先是,齊桓公死,諸子爭立,衛姬所生公子無虧被害,鄭姬所生公子昭繼位為孝公。其餘七位公子都逃到了楚國,楚國把他們都封為上大夫。這七位公子中,最有希望取代公子昭的是齊桓公寵姬宋華子所生的公子雍。子玉攜公子雍隨軍東征,在攻克齊國的穀邑(在今山東東阿)之後,把公子雍安置在那裏,派申公叔侯戍守在那裏,自己和子西則班師回國了。這樣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扶植一個傀儡政權,維持一支衛戍部隊,在中國曆史上還不曾有過。楚人敢這樣做,一則是因為他們有遙控飛地的經驗,當初熊渠封三子俱為王,就是開辟了三塊飛地;二則是因為他們確信當時天下莫強於楚,深知齊人無力把這塊飛地吃掉。果然,齊人對穀邑莫如之何。

子玉是一位使敵人敬畏的將才,治軍頗嚴,但苛於枝節而忽於根本。公元前633年———成王三十九年,秋,為了伐宋,成王先派前任令尹子文閱兵於睽,又派現職令尹子玉閱兵於。子文閱兵,隻用了一個早晨,沒有懲罰一名士卒。子玉閱兵,用了一整天,用鞭子責打了七名士卒,用長箭刺穿了三名士卒的耳朵。一些老臣向子文道賀,說他薦舉子玉為令尹是知人善任。子文也高興,向子玉敬酒。即蘧,是邑名,其地應在澨附近,今湖北京山西近漢水處。賈還年輕,遇上在自己家族的封地舉行閱兵大典,也去觀禮。事後賈不僅不向子文道賀,還說子玉既不適於治民,也不善於用兵,如帶兵超過300乘,非打敗仗不可。按,當時每乘戰車配屬的士卒多少不等,車上的甲士和車後的徒卒合計,至多75人。300乘戰車配屬的士卒,至多22500人。偌大一個楚國的令尹,充其量隻能指揮這個數目的軍隊,國人道憂尚恐不及,何遑道賀?這或是初生之犢的賈容或喜作狂言,但少年賈對子玉的評論乃不幸而言中。是年冬,成王以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包圍宋都,由此引發了一場大戰———晉楚城濮之戰。

(第五節晉楚城濮之戰

晉國自從文公即位,漸有起色。文公和他的謀士曾周遊列國,熟知國間形勢。這時晉國的財力和兵力還不如楚國,但文公和他的謀士已萌發了爭霸的雄心。公元前633年冬,楚、陳、蔡、鄭、許伐宋,宋向晉求援,晉文公與群臣商議對策。

據《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記,大夫先軫說:“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報施”,是報宋襄公曾厚贈重耳之恩;“救患”,是解宋都之圍;至於“取威”和“定霸”,則是要用打敗楚國的偉績來確立晉國的霸業。大夫狐偃主張攻打曹、衛,因為曹剛成為楚國的附庸,衛和楚則是姻親,曹、衛若被圍,楚必往救,則宋圍可解,而齊患可紓。先軫是少壯派的健將,一味主戰;狐偃是元老派的重臣,細心求穩。他們的意見有出入,但不是對立的。晉文公接受了他們的意見,把狐偃的意見作為第一階段的方案,把先軫的意見作為第二階段的方案。

決策既定,晉國立即擴軍備戰。原來隻有兩軍,這時增編一軍,共有中、上、下三軍,以中軍將老臣郤縠為元帥。

其明年為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五年、楚成王四十年。春正月,晉師南渡黃河,先侵曹(都於今山東定陶),後伐衛(都於今河南滑縣)。二月,郤縠病死,先軫受命將中軍,為元帥。晉文公與齊昭公會於衛境,共謀救宋抗楚。魯公子買率兵救衛,衛人多不願親魯從楚,衛成公詐殺公子買,對楚人卻說魯師不曾來救。三月,晉師經過慘烈的戰鬥,攻破了曹都。楚仍攻宋不止,宋向晉告急。晉文公舉棋不定,召集將佐商議,問道,寡人想同楚國打一仗,可是齊、秦兩國未必肯幫助我們,我們該怎麼辦才好?先軫說,可以讓齊、秦兩國怨恨楚國,辦法是讓宋人假裝不向晉國求救,而以厚賂求齊、秦兩國向楚國說情,我們則把曹、衛兩國的土地割一些給宋國。楚國一定拒絕齊、秦兩國的斡旋,這樣,齊、秦兩國就會同我們一起去打楚國了。晉文公從其計,當即宣布把曹、衛兩國的土地割一些給宋國。

成王聞訊,決定撤軍。自己先回申縣去,同時派出使者,命令戍守穀邑的申公叔侯以及正在圍攻宋都的子玉都領兵回國。成王特意讓使者引《軍誌》的三句話轉告子玉:第一句話是“允當則歸”,第二句話是“知難而退”,第三句話是“有德不可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