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封建地主階級既竊取了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抹殺了他們所作的貢獻。隻有極個別人的名字,因為偶然的機會,才得以流傳下來,楊瓊便是這樣的一個。楊瓊是曲陽(今河北曲陽)人,世代都當石工。楊瓊從小就學習雕石工藝,能自出新意,人莫能及。營建大都時,他奉召來京,受到賞識,負責管理石匠,大都城郭宮殿的許多石雕,都出自他之手。靈星門內金水河上的三座白石橋(周橋),就是由他設計建造的。楊瓊對大都城的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可以想見,在其他方麵,一定也有類似楊瓊這樣的人物,遺憾的是他們的名字和事跡都沒有保留下來。
大都的修建,是由封建統治階級組織進行的。他們出於本階級的私利,在修建過程中,對勞動人民多方進行榨取和壓迫。勞動人民除了出工之外,還要供應各種物資和車輛,如至元八年(1271年)“和買稈草燒草又不下數十百萬束,料粟不下數十萬石,車具不下數千餘輛,其餘雜細不能縷數也”,表麵上,元朝政府規定“供役人夫”,都支“鹽糧工價”:征用車輛,也要出錢,叫做“和雇”:向民間要的其他物資,也都出價,叫做“和買”。實則,這些錢都經各級官吏多方克扣,“行移遷調,有數年不得足其價者”①(魏初:《青崖集》卷四,《奏議》)。名為兩相情願的“和雇”、“和買”,實際上都是強迫勞動人民承擔的義務。
大都營建的前十餘年,元朝政府正在緊張地進行對南宋的戰爭。起初,元朝政府集中了十萬軍隊,圍困漢水上遊南宋的軍事重鎮襄、樊(襄陽、樊城)。襄、樊攻克後,元軍順流而下,大舉攻南宋,為此又僉發了十萬人充軍,總計出動軍隊二十萬人。當時元朝控製下的北方,總共不過一百四五十萬戶,抽調這樣一大批勞動力從軍,再加上為軍事活動服務的勞動力(站戶等),農村中實際從事生產的勞動力是非常緊張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政府還要大興力役,修建大都,其結果必然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不僅如此,在修建過程中,大都地區“連年蝗、旱,百姓饑乏者眾”②(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四,《為不宜先浚新城壕塹事狀》)。但除偶然的情況之外,修建並不停止,而且不分季節,“自春徂秋”。連當時的官員們都不得不承認,這種做法不顧人民死活,“實於農務有所妨奪”③(魏初:《青崖集》卷四,《奏議》)。忽必烈是個封建統治者,盡管他比起以前的統治者來說,要高明一些,知道發展生產的重要,但是,他的利益與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之間是根本衝突的。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他首先和主要關心的是滿足自己的欲望,在修建過程中,沒有也絕不可能作合理的安排。大都的修建,使“民力不勝煩擾”,百姓往往“逃避隱匿”。封建統治者的暴政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很大的苦難。
四、大都的人口
根據至元七年(1270年)的統計,中都路共有戶十四萬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萬一千三百五十。④(參見《元史》卷五八,《地理誌一》)至於中都城(即燕京)有多少戶口,沒有記載可以說明。在大都新城落成後,舊城的大部分居民遷入新城,此外,從全國各地還徙來了不少人口。隨著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京師民物日以阜繁”①(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五,《遊長春宮詩序》),大都人口,肯定有更多的增加。但是,在至元七年以後,元朝政府再沒有對北方人口進行過統計,大都到底有多少居民,是不清楚的。
按照當時一般說法,大都城居民有十萬戶左右。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朝統治者說:“大都民有十萬。”②(《大元倉庫記》)元代前期的文人王惲在他的一首詩中說到“波及都城十萬家”③(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二八,《宮井七絕》),在另一處提到“都城十萬家”④(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八,《日蝕詩》)。元代中期,宋褧在一首描寫大都景物的詩中也說“寂寞東風十萬家”⑤(宋褧:《燕石集》卷八,《三月一日雜詩四首》)。可見,這是元代一般公認的一個數字。直到明初還有人說“燕城居人十萬家”⑥(童冀:《尚齋集》卷五,《追和東坡石炭詩韻奉簡衍公》)。
元代戶和口的比例,通常一戶有四五口。按此推算,大都居民應有四五十萬人。
元順帝後至元六年(1340年),丞相脫脫等說“大都人煙百萬”⑦(權衡:《庚申外史》卷上。)。這個數字說明大都人口到元代後期又有不少增加,當然,也可能有一些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