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都城的建造過程(3)(1 / 2)

除了大都城和皇城、宮城、宮殿、官署的建造外,為解決大都的供水問題,還進行了一係列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三項:

第一項是至元三年(1266年),配合大都城的修建,重開在金代已經堵塞的金口的工程。目的是“導盧溝水以漕西山木石”⑤(《元史》卷六,《世祖紀三》),提供建築材料。這項工程的倡議者是大科學家郭守敬。他鑒於前代開金口失敗的教訓,提出在“金口西預開減水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以防漲水之患”①(《國朝文類》卷五〇,齊履謙《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重開後,對大都的修建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金口上遊渾河的河水泥沙很多,再加上水勢特別湍急,時間一久,又發生問題。如至元九年(1272年)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下了兩天大雨,立即“流潦彌漫”,舊城通玄門外“金口黃浪如屋,新建橋廡及各門舊橋五六座,一時摧敗,如拉朽漂枯,長楣巨棟不知所之”。河水已經衝到新城的城腳。所以有人又提出“塞金口為便”②(魏初:《青崖集》卷四,《奏議》)。但當時未實行。到了大德五年(1301年),渾河水勢浩大,郭守敬斟酌情況,“又將金口已上河身,用砂石雜土盡行堵閉”③(《元史》卷六六,《河渠誌三·金口河》)。後來,元朝末年,又曾重開金口,但再一次以失敗告終。④(參見《元史》卷六六,《河渠誌三·金口河》:本書上篇第五章《大都的經濟生活·手工業》。)

第二項是金水河工程。金水河是專供宮苑用的水流。它的源頭是玉泉山諸泉之水,經過專辟的渠道,流入城內。但何時開辟,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一條材料說:“中統初,定鼎於燕,召公(寧玉———引者)充河道官,疏浚玉泉河渠。”⑤(閻複:《靜軒集》卷五,《寧公神道碑銘》)此事可能與金水河有關。

第三項是通惠河工程。由運河和海道漕運的物資,都以通州為終點。如何把通州積貯的物資運到大都,是個很大的問題。金朝作過努力,但失敗了。元朝繼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任務也落到郭守敬的肩上。中統三年(1262年),郭守敬建議重開前代舊漕渠,“東至通州,權以玉泉水引入行舟”⑥(《國朝文類》卷五〇,齊履謙《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但當時未能實行。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在深入考察地理條件的基礎之上,提出更為完善的新建議。他主張引昌平白浮泉⑦(在大都城西北六十裏外神山(今鳳凰山)下。)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彙於積水潭。複東而折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裏一置牐。比至通州,凡為牐七。距牐裏許,上重置鬥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①(《國朝文類》卷五〇,齊履謙《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按,牐的用途是“以時蓄泄水行船”,因為大都的地勢比通州要高,所以采用這種辦法。初修通惠河時河牐用木,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諸牐皆腐”,易之以石。參見宋褧:《燕石集》卷一三,《都水監改修慶豐石牐記》。)。他的建議得到忽必烈批準,並命他和段楨、範文虎等主持這一工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秋天動工,第二年秋天完工②(《元史》卷一七,《世祖紀一四》係此事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丙午條下。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一一《賀雨詩序》亦言:“通惠河自壬辰秋開治。”但齊履謙《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以為“首事於二十九年之春”,恐不確。),共“浚通州至大都漕河十有四,役軍匠二萬人,又鑿六渠灌昌平諸水”③(《元史》卷一七,《世祖紀一四》),全長一百六十四裏一百四十步。通惠河工程完成後,運糧船可由通州直達大都城內,積水潭中出現了“舳艫蔽水”的盛況。

在封建社會中,“隻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的階級”④(《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見《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2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大都城就是各族勞動人民無數血汗的結晶。大都建造所需的木材、石料及其他建築材料,有的來自大都郊區山中,有的是從東北“浮海”而來的,有的則是拆撤汴梁的建築經由水道、陸路多方運來的。宮內禦榻所需木材則是從高麗(今朝鮮)運來的。采伐和運輸建築材料,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僅負責采石的役夫經常就有兩千餘戶。①(參見《元史》卷九〇,《百官誌六》)至元四年(1267年),為了“伐木作大都城門”②(趙孟:《鬆雪齋文集》卷八,《蔚州楊氏先瑩碑銘》),即用了三千人。營建同樣需要大量勞動力,單單至元八年(1271年)修築宮城就征發了“中都、真定、順天、河間、平灤”③(《元史》卷七,《世祖紀四》)等地兩萬八千餘人。這一年有人估計,大都路“打造石材、搬運木植及一切營造等處”,就“不下一百五六十萬工”④(魏初:《青崖集》卷四,《奏議》)。如果按全部工程估算,所費勞動力一定是十分驚人的。正是成千上萬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才建成了雄偉壯麗、震動世界的大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