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都建成以前的北京(1)(3 / 3)

(參見《元一統誌》卷一,《中書省·大都路·古跡》。潭柘寺一直保存到現在。)燕京歸入遼朝統治以後,實際上成了遼朝的經濟中心。這是因為它有幾個有利條件。首先,燕京是遼統治下的農業地區中最大的城市,它的周圍地區有比較發達的農業,“膏腴蔬窳、果實、稻粱之類,靡不畢出,而桑、柘、麻、麥、羊、豕、雉、兔,不問可知”。燕京很自然地成為農產品最大的集散地。同時,這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的規模,“錦繡組綺,精絕天下”②,(《契丹國誌》卷二二《州縣載記·南京》同。)因而又是手工業品的一個很大的市場。其次,燕京地處南北交通的樞紐,來自北宋統治區的各種貨物先運到這裏,而北方草原牧區的各種產品,也都往這裏集中,進行交換。由於以上原因,燕京城市北部的三市,成了遼朝統治地區內最大的商品市場。

遼朝政府對燕京地區的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與壓迫,“服田之家,十夫並耨,而老者之食,不得精鑿。力蠶之婦,十手並織,而老者之衣,不得繒絮。征斂調發,急於剽掠”③(路振:《乘軺錄》。)。燕京地區的漢族地主,是遼政權在這一地區統治的社會基礎。這一地區的韓、趙、劉、馬等家族,占有大量土地和財富,在遼政權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例如,趙延壽,曾任燕京首任留守,封拜王爵:韓延徽,則被認為是遼的開國佐命功臣。北宋的使臣蘇轍,查訪燕京地區的情況,得出結論說:“北朝之政,寬契丹,虐燕人,蓋已舊矣。然……止是小民爭鬥殺傷之獄,則有此弊:至於燕人強家富族,似不至如此。”④(蘇轍《欒城集》卷四二,《北使還論北邊事劄子》。)另一個北宋使臣說,燕京地區,“耶律、蕭、韓三姓恣橫”⑤(路振:《乘軺錄》。)。耶律、蕭是契丹貴族,韓則是漢族豪強。可見,燕京地區的階級關係,從根本上說,就是契丹、漢等族的地主階級聯合起來,剝削和壓迫各族勞動人民。

12世紀初,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反抗遼朝的統治,後建立金朝。遼國屢戰屢敗。北宋政權以為有機可乘,便與女真聯絡,訂立盟約,從南北兩麵共同攻遼,約定女真攻中京(今遼寧寧城縣境),北宋攻燕京,滅遼後北宋將獻給遼的歲幣,轉獻與女真。1122年,金軍攻占中京,遼天祚帝西奔。北宋以宦官童貫為統帥,以新招降的遼軍將領郭藥師為先鋒,發軍十萬,攻打燕京。北宋軍前鋒一度突入燕京城內,但增援的遼軍迅速趕到,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北宋軍失利,被迫退出城外。其餘北宋軍自行燒營逃跑。童貫為了逃避罪責,暗中請求金人發兵。這一年冬天,金軍攻下燕京。北宋要求交還燕京及其鄰近地區,金人責備北宋軍沒有配合。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金人答應將燕京等地交給北宋,但要北宋在“歲幣”之外,另交“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北宋完全接受了這個屈辱的條件。金軍於第二年四月撤出燕京及鄰近地區,臨走時將燕京的財富、人口搶劫一空。北宋得到的幾乎是一座空城。腐朽透頂的北宋王朝,居然自吹是“不世之功”,大肆慶賀,加官晉爵,立《複燕雲碑》,並把燕京改名為燕山府。

北宋接收燕京及其鄰近地區後,橫征暴斂,比起遼的統治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以鹽稅而論,遼代一貫四百文買鹽一百二十斤,約十二文錢一斤。北宋接管後,每斤漲到二百五十文至二百八十文,增加了二十餘倍。經手的官吏“致此豐富,有至巨萬者”。北宋還派降將郭藥師駐守燕京,郭藥師的軍隊稱為“常勝軍”,橫行霸道,“所至豪橫,四鄰不能安居”。北宋朝廷卻對之縱容包庇,無所不至,“內則屋業,外則土田,悉給常勝軍,而燕山土著洎平州遁還之人,悉無居止無生業”①(《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宣和七年(1125年),“燕山大饑,父母食其子,至有病死屍插紙標於市,人售之以為食”。對於這樣嚴重的災荒,北宋朝廷卻上下相蒙,置之不理,鎮守燕山府的官員“方獻羨餘四十萬緡為自安計”②(《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乙巳奉使行程錄》。)。這樣一個完全不顧人民死活的政府,自然也就得不到人民的任何支持。

正是在“燕山大饑”的同一年,金朝俘虜了遼天祚帝,消滅了遼朝的殘餘力量。緊接著,便把矛頭指向北宋。十月間,發兵兩路南下,東路迅速攻取了燕山府。郭藥師又一次投降,成為金滅北宋的前鋒。從此,燕京歸於金朝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