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代的中都
12世紀上半期,燕京屢經戰亂,遼、北宋、金政權相繼交替。盡管“屢經遷變”,但城市所遭破壞並不很大。①(金世宗說,燕京“屢經遷變,未嚐殘破”(《金史》卷八,《世宗紀下》)。)在金朝統治期間,這個城市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提高。
金朝在第一次攻取燕京及其鄰近的大片農業區後,開始仿效遼代南北院製度,一麵是“朝廷宰相,自用女真官號”:另一麵是設置中書省、樞密院,搜羅燕京及其鄰近地區漢族地主的代表人物,任以官職,管理“漢地”各種事務。“朝廷”也就是中央政權,設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縣白城)。中書省、樞密院原來設在廣寧府,在將燕京交給北宋以後,金朝就將中書省、樞密院遷到鄰近燕京的平州,顯然是為再次進取燕京和對北宋作戰作準備。第二次從北宋手裏奪得燕京後,就將中書省、樞密院“移置燕京,凡漢地選授調發租稅皆承製行之”②(《金史》卷七八,《韓企先傳》。)。相繼充當宰相的劉彥宗、時立愛、韓企先等,都出身於燕京及其鄰近地區著名的豪族。後來,金朝改革官製,在上京建立尚書省、樞密院,燕京改設行台尚書省和元帥府,管理“漢地”軍政事宜。“諸州郡軍旅之事,決於帥府。民訟錢穀,行台尚書省治之”③(《金史》卷七七,《宗弼傳》。)。行台尚書省和元帥府的主要負責者都由女真人充任,下麵參用漢人豪族。金朝還任用女真貴族如宗弼(兀)等人領行台尚書省、都元帥,“兼總其事”,總攬大權。此外,又設有燕京留守,處理燕京事務,留守照例由女真貴族充任,副留守常由漢族官僚充任。可見,和遼代一樣,金朝政權就其階級實質而言,是女真、漢等族剝削階級的聯合統治。
1141年,南宋、金訂立和約,金朝在北方的統治得到相對的穩定。1149年,女真貴族完顏亮發動宮廷政變,奪得皇位,改元天德。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完顏亮下令“廣燕城,建宮室”。四月,正式決定遷都燕京。他派遣張浩、盧彥倫等負責這一工作。①(有的記載說修建燕京的主要負責者是孔彥舟,不確,孔彥舟並未參與此事。見《金史》卷八三,《張浩傳》:卷七五,《盧彥倫傳》:卷七九,《孔彥舟傳》。)營建燕京的工作,先後進行了三年左右時間。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正式遷都,並將燕京改為中都,改析津府為大興府。從前代的陪都到金代成為首都,北京在全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又大大提高了一步。金朝將首都由上京南遷,並不是完顏亮的一時衝動,其中有政治原因,也有經濟原因。從政治上說,金朝與南宋以淮河和大散關為界,北方廣大農業區都歸於金朝的統治之下。比起遼朝來,金朝的疆域要大得多。金朝的首都上京會寧府,遠在東北,對北方農業地區進行統治有很多不便之處。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淮水以北廣大地區的控製,完全有必要將政治中心往南遷移。從經濟上說,上京處於鬆花江流域,土地貧瘠。為了供應統治者和官僚機構的消費,必須每年從北方農業區征調大批物資。要由北方把大批物資轉運到東北鬆花江流域,是很困難的,所以“是時上封事者,多陳言以會寧僻在一隅,官難於轉輸,民艱於赴訴”②(《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二,張棣《正隆事跡記》。)。完顏亮在遷都的詔書中說:“人拘道路之遙,事有歲時之滯。凡申款而待報,乃欲速而愈遲。……又以京師居在一隅,而方疆廣於萬裏,以北則民清而事簡,以南則地遠而事繁。深慮州府申陳,或至半年而往複:閭閻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饋困於轉輸,使命苦於驛頓。”③(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一六二。)詔書中關心人民“疾苦”之類,當然是騙人的鬼話。但是,遷都一則因為“方疆廣於萬裏”,隻有南遷才能加強對“地遠而事繁”的南部農業區的控製:二則是為了解決“供饋困於轉輸”的經濟問題。確是符合事實的。所以,金朝政治中心的南移,可以說是一種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南移最合適的建都地點,自然非燕京莫屬。金代有人說得好,“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嶮,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可以控製南北,“蓋京都之選首也”①(《金史》卷九六,《梁襄傳》。)。優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長期以來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使它成了金朝的新首都。
為了營建中都,金朝幾乎動員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從役的民夫、工匠和士兵,有的記載說達一百萬人②(.參見《正隆事跡記》。),有的記載說是一百二十萬人③(參見範成大:《攬轡錄》)。僅以築城而言,“築城用涿州土,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④(《日下舊聞考》卷三七,《京城總紀》引《析津誌》)。史書記敘可能有誇大,但反映了當時工程的浩大和對勞動力的濫用。營建時間緊迫,官吏暴虐,“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⑤(《金史》卷八三,《張浩傳》),“死者不可勝計”⑥(範成大:《攬轡錄》)。修治燕京大內(宮殿)所需的“顏色、膠漆、金翠、珠玉、布麻、銅鐵”以至“鷂子、鵪鶉之類,皆出民間”⑦(《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三〇),“營造累年,殫竭民財,不可勝計”⑧(《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三三)。新的中都城,是無數勞動人民用血汗建造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