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已經說過,安史之亂後,幽州長期為藩鎮割據。這些獨霸一方的土皇帝,不把唐朝的天子放在眼裏,自己就在幽州城裏造起了宮殿。遼太宗會同三年(940年),太宗耶律德光第一次來到南京,在元和殿舉行典禮,在昭慶殿舉行宴會,這些顯然都是前代藩鎮留下來的建築。①(參見《遼史》卷四,《太宗紀下》)遼代前期,沒有在南京另行修建宮殿。直到取得南京一個世紀以後,遼興宗重熙五年(1036年),才正式決定“修南京宮闕府署”②。(《遼史》卷一八,《興宗紀一》)宮闕大概是在原有宮殿基礎之上擴展的。擴展以後的皇城宮闕,在城市的西南隅,“皇城內有景宗、聖宗禦容殿二,東曰宣和,南曰大內。內門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門有樓閣,球場在其南,東為永平館。皇城西門曰顯西,設而不開:北曰子北。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有燕角樓”③。(《遼史》卷四〇,《地理誌四》)整個皇城“幅員五裏”④。(路振:《乘軺錄》)遼亡後,北宋朝使臣經過這裏,看到皇城,為其壯麗而驚歎。⑤(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乙巳奉使行程錄》)
燕京的子城即皇城,“就羅郭西、南為之”⑥,(王曾:《行程錄》)羅城即外城。也就是說,皇城的南牆和西牆,就是燕京城南牆和西牆的一部分。因此,在皇城之南的球場,定在燕京城外。球場是打馬球的地方。這種始自唐朝的體育活動,在遼代仍然非常流行,連宮廷中也專門設有球場。後來,金人第二次攻陷燕京,金軍將領就在球場與北宋官員相會。⑦(參見《遼史》卷四〇,《地理誌四》)永平館在球場之東,亦在南城門外,這是接待北宋使臣和官僚貴族宴會的場所,“舊名碣石館”⑧。(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皇城東、西、南、北都有門,東門叫宣和門,南門叫南端門(左掖、右掖應是南端門兩旁的小門),西門叫顯西門,北門叫子北門。平時“三門不開,止從宣和門出入”⑨。(王曾:《行程錄》)遼朝末年,北宋軍自東門突入燕京城內,占據了燕京城八門。遼軍固守皇城,城外的遼軍則“自南暗門入內,諸門皆啟,鐵騎突出”.,北宋軍不及提防,結果大敗潰退。南暗門應即皇城南門,平時不用,故稱暗門。“諸門皆啟”之“諸門”,應指皇城各門。城外遼軍自皇城南門入內,由皇城東、北諸門突入市內,使北宋軍措手不及。皇城與外城的關係,由此事可見一斑。
也正是在這一次戰鬥中,北宋軍與入援的遼軍先“戰於三市”,北宋軍少卻,“遂至雙門樓”,且戰且行,“至憫忠寺前”①,(《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一)最後退到東門。別的記載也提到“城北有三市”②。(《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乙巳奉使行程錄》)“三市”,也就是燕京的商業區,在城市的北部。
燕京城內共分二十六坊,每坊都有門樓,上書坊名,“有罽賓、肅慎、盧龍等坊,並唐時舊坊名也”③。(路振:《乘軺錄》)可見坊的製度,沿襲前代,沒有什麼變化。城內大小街道整齊端直,“大康廣陌,皆有條理”④。(《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乙巳奉使行程錄》)唐代後期起,幽州城設兩縣分治,東為薊縣,西為幽都縣。遼代也沿襲這一製度,東西兩縣,東為析津,西為宛平。析津民戶兩萬,宛平民戶兩萬二千。⑤(參見《遼史》卷四〇,《地理誌四》)有的記載說,燕京人口三十萬,可能有些誇大。⑥(參見《契丹國誌》卷二二,《州縣載記·南京》)城中居民主要是漢人,“中有胡服者,蓋雜契丹、渤海婦女耳”⑦。(路振:《乘軺錄》)契丹統治者有意識地把契丹、奚等族人民移到燕京一帶居住,與漢人雜處,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製。⑧(參見晁補之:《雞肋集》卷二四,《上皇帝論北事書》)
遼朝的曆代統治者,崇尚佛教,“侯王貴宗,傾貲竭產,範金鏤玉,以寓朝夕之敬,惟恐其後”。燕京城內及近郊,佛教寺院特別興盛,“其魁傑偉麗之觀,為天下甲”。其中有前代建造的憫忠寺、駐蹕寺(唐代建,原名寶刹寺,遼代曾為統治者巡遊駐蹕之所,故改名駐蹕寺)等,又有其時修建的昊天寺、開泰寺等。昊天寺是以“雕華弘冠,甲於都會”的貴族府第改建的。元代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以北宋將楊景、孟良到遼幽州昊天寺盜楊業骨殖為題材,可見昊天寺是很有名的。開泰寺原來也是貴族的宅第,“殿宇樓觀雄壯,冠於全燕”。這兩所寺院都在城內。在燕京郊區,還修葺了著名的潭柘寺。①(《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乙巳奉使行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