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旻元 枕鶴(2 / 3)

雖然很低調,但眾人皆領會。

隻可意會的事,做的卻也是滴水不漏,工期很快。

在某年的七月流火之時,裴城在晉地某寺執掌寺院的裴宗回到江洲,主持新修之旻元寺,一時芸芸眾生趨之若鶩,香火又盛。

裴宗,青年僧人。畢業於佛學院,又研究生畢業,後去東南亞弘揚佛法兩年。

代代裴城人氏。

夏季燠熱。

年複一年。

陳辰閱覽唐老齋《枕鶴記》。

以上有涉及旻元寺的日常及法會記載。

唐老齋版《枕鶴記》中,當然不乏秋妃片斷。

謝公子逝後,秋妃一度無處安身,恰逢旻元寺修建,她一介女流,因為年歲稍長,得以以居士身份進寺,在偏房容身。

世事輪回。

當年跟在父母身上進寺的紅衣綠褲小女孩,到了中年,孤身一人進寺。

這其中有多少滄桑與棲惶。

一方麵,穹窿山腳,枕鶴園在建。

說起來是枕鶴園,秋妃單方麵的意思,建成狀如小庵的,比較好些。

三間帶院子的平房,甚好。

當時江洲,當時還叫做渚吧,有很多這樣的小庵,住的都是些有個性有故事的可憐女人。

秋妃便也有這樣的意思。

小庵,在青山綠水中間,襯著高大的山體。

遠離紅塵。

秋妃暫住旻元寺,時常聽到和風吹來的木魚聲聲。

此景,此情,秋妃怎不想起兒時在家鄉,與父母去旻元寺的情景。

也記得彼時旻元寺大法會隆重,莊嚴。

隻是,父母早逝,哥哥死於非命,她一個人苦捱,不訴傷悲而已。

裴城,即離江洲40公裏遠之小鎮。

鎮以城名,由來已久。

裴姓,乃旻元寺首任大和尚裴相之後代繁衍。

一直到今天,裴城十人中有七八人是裴姓。

在國內,應該有不少這樣的因同姓同宗而固若金湯的小鎮。

他們治家有方,共一方水士,繁衍生息。

又,裴姓子孫雲遊在全國乃至東南亞的和尚不計其數。

裴城僧人,行蹤遍天下。

旻元寺複建與擴建,這一功勞,大概可以歸於裴湘繁老師。

他耳聞江洲要複興寺廟,遂打探到裴城高僧裴宗,三請四請,裴宗大和尚,回到江洲主持旻元寺。

不用懷疑,羅莉市長是一個徹底的黨的好幹部。

但,在江洲,她順從民意。

其實江洲不止旻元寺一座廟。

有好事者統計,就當代來說,大大小小的寺廟不下二十多處。

隻是,這旻元寺名聲大,曆史久遠。

曆史的車輪滾滾前行到此。

過眼煙雲轉成空。

秋妃一代的旻元寺,物是人非。

可是,沒完,秋妃在謝頤公子逝後,一個人還要生活。

從旻元寺借住回到穹窿山腳後,築草為廬。

名枕鶴園。

外觀的確像極了小庵,隱在青山綠水之間。

是時,有慕名從京都而來的書生,求見麵,多次均未得見。

倒是江洲百姓中有好讀書的後生,每每希望秋妃這個昔日王子的教習官,能夠屈尊講學。

漸漸地,百姓中有尊儒好學之後輩,紛至遝來,小小枕鶴園,無論春秋冬夏,書聲琅琅。

這真是可喜的事。

又,據《枕鶴記》專門章節記載,秋妃辦學教習之餘,夜以繼日,整理編撰謝公子的文選。

擷驪閣的成稿被燒了,但謝公子隨身所帶的書稿,乃是修改了十幾遍的草稿,一直珍藏在枕席之邊,不曾散佚一頁。

秋妃足不出戶,除了教習,全部精力全部投入到搶救性的整理文選之中。

三載初成,五載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