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夏天現象”的產生和發酵(1 / 3)

大四下學期開始,也便進入了畢業倒計時。這個學期,沒有新的課程,大家的任務,隻有一篇畢業論文。夏天感覺,自己的大學好像已經提前結束了。

除了畢業論文,大家最操心的,自然就是畢業分配的去向。對夏天來說,畢業留京肯定是首選,但留京能分配到什麼單位,係裏傳來的消息可謂是喜憂參半。

好消息是來係裏要人的北京單位眾多,除了邊疆地區的同學需哪來哪去之外,絕大部分人想留京都非難事。壞消息是不少國家級媒體不約而同地減少甚至放棄了要人名額,要人的單位大多是一些部委辦的行業媒體。

在有限的幾個國家級媒體或宣傳單位的名額中,明確要求是學生黨員,這讓夏天一下就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也讓夏天第一次感覺到非黨群眾的憋屈和尷尬。其實,對夏天關愛有加的於寶瑾老師在剛剛接手夏天這個班級的班主任時,就敏銳地發現了夏天的這個短板,她一方麵安排夏天出任係學生會副主席,一方麵鼓勵夏天積極爭取入黨。

夏天聽從了於寶瑾老師的教誨,在大四上學期寫了多份思想彙報,充分闡述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認識和加入黨組織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決心。在於寶瑾老師的推薦和敦促下,係黨總支也在大四上學期末給夏天發放了入黨積極分子考察表,發放考察表後,一般情況下,隻要班級黨支部開會討論通過,就可以順利成為中共預備黨員。

但夏天遇到的情況顯然不一般,尤其是在確定畢業單位的敏感時期。填寫了入黨積極分子考察表後,夏天曾經有過樂觀的設想,自己當過學生媒體的負責人,又是現任係學生會副主席,再加上學生黨員的條件,在畢業選擇單位時一定會具有相當的優勢。

夏天沒有想到,自己和阿威這兩個同時填寫考察表的人,在半年的時間裏,竟沒有等來一次班級黨支部組織工作會議,他們兩個,也成為班裏唯一一批填寫了考察表卻未能成為預備黨員的人。

作為夏天的入黨介紹人,周報的老搭檔阿輝,曾經跳著腳催促班級黨支部召開組織工作會,夏天也從側麵請求白酒協會的元老,班級黨支部組織委員阿朗推動相關議程,甚至於寶瑾老師也向班級黨支部書記明確提出要加強組織建設。但他們的努力沒有收到任何成效,這次組織工作會直到畢業也未能召開,理由是一直湊不齊參會的人員。這次未能召開的會議以及後來時局的變化也導致夏天最終和黨組織失之交臂。

若幹年後,夏天和已經成為我黨高級幹部的阿朗在一起喝酒,聊起當年的班級風雲,阿朗酒酣之後誠懇地問夏天,是否明白當年為什麼會錯失臨門一腳?在夏天無辜地搖搖頭後,阿朗自問自答,是因為有人擔心夏天入黨後改變班裏的格局。此時的夏天對往事早已釋懷,但阿朗的坦率還是讓他有些感動,他認為,當往事都變得雲淡風輕之後,任何真相都有它自己的美感。

無法去黨口的宣傳機關,其實夏天並不氣餒,大四這段時間和外界的接觸,已經讓他對經貿領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在燕京日報的實習,首都新聞行業也在他的心目中漸漸褪去了光環,在班裏同學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新聞單位選擇的競爭上時,他也在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出路。

他隱隱感覺,自己的未來也許並不在新聞行業,或者說,自己並不特別適合在當前的新聞行業工作。他所了解的新聞行業,和剛入學時他對新聞事業的想象已經有了巨大的落差,他曾經的戰地記者的夢想和當一個針砭時弊的調查記者的理想早就和他漸行漸遠,雖然他承認,進入新聞行業,成為所謂的無冕之王,在某種程度上依然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對物質的需求,但這些,似乎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他對那種講別人的故事,蹭別人的榮光的生存方式有一種恐慌感,他擔心自己越往後會越蒼白空洞,他更願意抓住契機,參與其中,成為一個真正的弄潮兒,不管成功失敗。他認為,創造價值的快樂是一種無以倫比的頂峰體驗,遠勝於浮光掠影當一個吹鼓手的表麵風光。

他的這些想法支持著他一邊等待合適的分配單位,一邊著手嚐試靠自己的能力去創造新的機會。大四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和王飛鳴花了大量精力籌備天時地利人和實業有限公司,他們窮盡自己的經驗和想象,沉浸在創造一種嶄新商業服務模式的亢奮中。

在籌備過程中,夏天和校報記者一次不經意的談話形成的報道,讓自己忽然成了學校的名人,這篇報道再經過都市青年報轉載,甚至在全國都造成了影響,夏天也因此在後續跟蹤報道中變成了“夏天現象”。

和夏天談話的校報記者不是別人,正是夏天曾經的室友,周報的前輩,比夏天高三個年級畢業留在校報工作的老鄭。老鄭在校報工作的幾年時間裏,把一張小小的校報辦得風生水起,校報上關於學生工作方麵的報道,經常被全國幾家頗具影響力的都市青年報轉載,校報上刊登的一些關於大學生的敏感話題,幾乎成了許多都市青年媒體報道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