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必須實施國人的精神再造(3)
——為“四個講清楚”講話發表一周年而作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產物
而不是中華文化的原因
因此,如何正確地認識孔子,正是眼下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
筆者的這一觀點,以及以上提到的有關見解,都同樣基於以下事實。即,繞開孔子,就沒有辦法明白什麼才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繞開孔子,就沒有辦法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國學;繞開孔子,就沒有辦法有效地弘揚中國精神。
這是鐵的事實,同樣不需要費心作任何無謂的論證。
那麼,如何正確地認識孔子呢?
對於這個重大課題,幾百年來,多少智慧的頭腦,都曾懷著悲天憫人的天下情懷,作過嚴肅地探討。筆者不揣鄙陋,願意從這個角度進行話題切入。即,我們其實最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曆史選擇了孔子,而不是老子,管子,以及韓非子?
筆者認識到,這其中的原因無非是,孔子是中華文化輝煌源頭的積極產物,而不僅僅是中華文化的後續原因。
也就是說,曆史選擇孔子,是一種必然;除了儒學,我們的先輩他們幾乎別無選擇。
理由僅僅隻有一條。
敢問,孔子的主張,它是哪裏來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嗎?誰都知道,它的來源是什麼,那就是我們華夏先輩,在此前數千年間,至少是夏、商、周三代兩千多年的苦苦探索中獲得的偉大智慧。也就是說,孔子之所以為“聖”,不是別的,恰恰是因為他很好地承繼了“往聖的絕學”,恰恰是他用自己無與倫比的智慧,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曆史任務;或者說,恰恰是因為他做到了後來張載總結的“四為”,實現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人生的偉大理想。
為什麼我們的這片土地,早年會出現一個又一個傳說中的聖人?又為什麼成就了人神不分的神話體係?被稱作文人初祖的黃帝,以及顓頊、帝嚳,為什麼都能夠敦敏誠信,仁厚及於鳥獸昆蟲?為什麼“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五帝之一的虞舜,不幸有一個糊塗透頂的父親。但他為什麼會在父親被後母慫恿、蒙蔽,被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忌恨、多次謀殺陷害不成的情況下,不怨天,不尤人,仍然不改孝悌之道?以至於感化了社會大眾,最終讓堯從民間發現了他,硬要把帝位傳承給他,禪讓給他。這個禪讓製度,在其他民族那裏有過沒有?為什麼不再有第二個例子?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獨特現象?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的先輩,一開始就把“克明峻德”作為做人、立政的根本?“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我們為什麼一開始就找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博大、渾厚、高尚的思想?《管子》、《列子》、《呂氏春秋》等所謂的雜家們,又為什麼也在說著“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一根本的道理?
因此,毫無疑問,我們完全可以對自己說,今天,如果要繼續閱讀孔子,其實並不隻是崇拜孔子他本人,而恰恰是在皈依我們的文化之根,皈依我們的三皇五帝,以及商湯、文武、周公!
如果您要說,“提什麼誰也說不清存在與否的三皇五帝?都什麼時候了,你還敢翻看古董!你覺得這可行嗎?符合曆史大勢嗎?”
老實說,對於您的這種高見,我隻能一笑了之。除此,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因為我隻知道,固然,人類已經進入到了民主、公正,自由、開放的時代,正所謂不可逆轉地進入了一個公民社會、民生社會了,但是,一個無法否認的基本的事實是,一個民族,如果要智慧地領受這些人類文明進化後產生的最新理念,她隻能加固、而不是拋棄自己的文化之根,隻能加固、而不是拋棄培育自己新文化的“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