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必須實施國人的精神再造(1)(2 / 2)

或者繼續追問,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成功,究竟應該歸之於什麼樣的力量?為什麼西方世界一直對我們的成功感到難以置信,驚歎莫名中,一再嘀咕,多方研究,表示怎麼也看不懂?

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毫無疑問,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正如我們至今沒有真正認識西方文化一樣,西方社會也同樣沒有真正認識我們的東方文化,中華文化。

這是一個不需要任何爭論的現實存在!

深刻地體察以上幾個簡單的事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而明晰結論。即,不論是我們的民主革命,還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我們的成功,得益於此,我們的未來發展,自然除此別無選擇。

這其中的道理,和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無一例外地都具有其的強烈的民族特色,其實沒任何不同之處。

但是,值得追尋的問題還在。請問,這個中國特色的本質性內涵究竟是什麼?

隻要稍加思考,人們就可以明晰地發現,它就是根植於我們廣袤沃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舉例說,一直以來,我們靠什麼開展國際外交?不靠別的,靠得就是我們的中國特色。和平、和諧、合作、合而不同,哪一個不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建國初年,毛澤東主席和他的戰友們,秉承的一套外交思想,不就很中國,很友善,很獨立嗎?樂善好施,蔑視權暴,體恤弱小,不受外辱,不外加與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難道不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嗎?

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盡管理論上講,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斷裂的百有餘年,但事實上,我們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文化的河流。

這一令人倍感慶幸的事實,也許至今仍會讓那些一貫看好西方文化,對於自己祖傳的東西,總是感覺寒磣、灰暗、躲避不及,又不惜冒著西方人嗤笑的熱情,不遺餘力地加以抨擊、詆毀的癲狂的學者們感到遺憾。但是,事實勝於雄辯,我們的傳統精神,我們文化血脈,卻一直在奶頭上稀稀拉拉地沿續著;卻一直靠我們的漢語,靠我們的一日三餐,靠我們那些所謂“草野之民”,生生不息中,在有意無意地延續著,嗬護著,別無選擇地傳承著。

這也是一個不需要任何人站出來,大聲辯護的鐵的事實!

也就是說,盡管,百年以來,我們不但把西方的自然科學全盤引進,還把西方的社會科學也引進過來了;盡管,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住房,我們的生產方式、行為方式,甚至包括我們的思維方式,如今都已經打上了西方的烙印,可是,說到底,我們還得吃我們的民族食物,還得說我們的漢語。我們底層的東西,我們的文化基因,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我們的骨骼,包括可以借用神經學、腦科學、遺傳學等等現代科技加以解剖的所有東西,都決定了我們這個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載體,或者說“嫁接”西方觀念時所用的“砧木”,不是別的,正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

正如拔著頭發終究飛不上天一樣,這是自然的選擇,生存環境的造就,絕非任何人為力量可以改變的!

既然中華文化的精髓和發動機是儒家學說,是孔子的主張,是被稱作“國之四維”的禮、儀、廉、恥,那麼,我們自然也應該謹慎而大膽地指出,任何想詆毀孔子的努力,都是徒勞的,都將必然受到曆史詛咒!

更何況,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要知民之急,是要以德化民,以德感人,是要德政,是要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也就是要最終謀求世界大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抱著文化虛無主義的愚蠢幻覺,一味地在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曆史困境的西方文化體係中尋找我們的安身之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