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談話錄》主要觀點
三定論
作者認為,我們每一個人,要找到此生真正的幸福,尤其是那些準備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重要領域有所作為的人們,要想找到真正的成功,就需要在生命的早晨,而不是在生命的傍晚,做好三個定位。第一,要明確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第二,要明確時代在曆史中的定位;第三,要明確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定位。
因此,“一個人,隻有通過對宇宙的體察與思考,才能使心靈得到淨化;隻有通過對人類文明史的思考,才能清楚地認知所處時代的真課題,真精神;隻有通過對自身的思考,才能有效地認知自我,認識自己的真價值,真目標。也就是說,思考宇宙,可以解決我們靈魂的超越問題;思考曆史,可以解決我們人生的坐標問題;思考自我,可以解決我們的生命方向問題。”
有評論稱,這既是思考人生的有效方式,也是尋求自我、實現自我的便捷門徑。
人性是善的
作者認為,我們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都好像是生活在水中的魚,很難意識到除水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因此,我們每天看到的混沌現實,往往都是虛假的,可是偏偏不自知。不知道真正的生活,本質的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我們心中,就在我們的心靈感知中。因此,廣義的人性,或者從一般的“世態人情”角度看,人性無非是惡,但是,狹義的人生卻無非是善的。
有評論稱,這一觀點,具有撥雲見日之功效。自古及今,人們談起人性問題,老是底氣不足。人們捫心自問,總覺得人人心中都有善;可是,眼觀現實,看到世間的紛擾和失序,卻又感覺人性的複雜多變,不可明察;於是便支支吾吾,覺得不便明說。甚至幹脆歎息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作者這個觀點, 很好地解決了這個事關人類自身幸福與未來的疑慮。
善是天地正氣
作者論述,“善是什麼?在我看來,善是日月輪回、宇宙洪荒,善是陽光普照、雨露潤澤,善是天地和諧,善是愛的源泉、文明的基礎,善是上帝的法則、大自然的秘密,善像水一樣不可或缺,像空氣一樣不可戰勝!”
“數百億年來,太陽在晝夜不息地分解燃燒自己,算不算一種善?地球繞著太陽,做從不違反本性的運轉,算不算一種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萬億年以來,從不懈怠,算不算一種善?好。百萬年以來,地球萬物和諧相處,共求生長,到處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算不算一種善?大海接納一切,包容一切,運載一切,蘊藏一切,算不算一種善?地球的磁場,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百萬年來,竟沒有生物知道它的存在,因此可不可以說更是一種偉大的善?”
因此,得出結論說,古往今來,從西方到東方,人們所說的善,無非就是指“天地正氣”。同時認為,“惡不是別的,惡就是沒有把持住‘本心’的那個妄想之心,就是‘本真’之外的累贅堆積物。”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產物, 而不是中華文化的原因
作者認為,“曆史選擇孔子,是一種必然。也就是說,除了儒學,我們的先輩他別無選擇。原因是,第一,孔子的主張,不是別的,正是善;第二,孔子的主張,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恰恰是我們本土的出產。”
作者論述到,孔子的主張,它是哪裏來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嗎?誰都知道,它的來源是什麼,那就是我們華夏先輩,在此前數千年間,至少是夏、商、周三代兩千多年的文化探索中獲得的偉大智慧。也就是說,孔子之所以為“聖”,不是別的,恰恰是因為他很好地承繼了“往聖的絕學”,恰恰是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曆史任務。或者說,恰恰是因為他做到了後來張載總結的“四為”,實現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人生的偉大理想。
為什麼我們這片土地,早年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又一個傳說中的聖人?又為什麼成就了人神不分的神話體係?被稱作文人初祖的黃帝,以及顓頊、帝嚳,為什麼能夠敦敏誠信,知幽明之故,達生死存亡之說,以至於仁厚及於鳥獸昆蟲?以至於能夠“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五帝之一的虞舜,不幸有一個糊塗透頂的父親。而他為什麼會在父親被後母慫恿、蒙蔽,被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忌恨、多次謀殺陷害不成的情況下,不怨天,不尤人,仍然不改孝悌之道?為什麼會對父親、母親、弟弟,仍然那般孝悌為先?以至於感化了社會大眾,並讓堯從民間發現了他,硬要把帝位傳承給他,禪讓給他。這個禪讓製度,在其他民族那裏有過沒有?還有第二個例子嗎?這些都是為了什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獨特現象?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的先輩,一開始就把“克明峻德”作為做人、立政的根本?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我們為什麼一開始就找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博大、渾厚、高尚的思想?《管子》、《列子》、《呂氏春秋》等所謂的雜家們,又為什麼也在說著“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一根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