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導讀:《木鐸談話錄》,幫您成就卓越!(1 / 2)

本書導讀:

《木鐸談話錄》,幫您成就卓越人生!

文/趙若果

1、木鐸談話第一導讀

本章是全書的開篇。兩位對話者偶然相遇,前者從事哲學專業,後者從事文學專業,加之性格各異,交流慣性使然,話題暫時有些難以統一。偶爾出現的指東打西的情況,也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本章討論的結果是:盡管中華文化已經斷裂了百有餘年,但是,事實上,我們卻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她;正是靠著她,我們的社會大眾的心靈,才得到了滋養。所以,當今中國社會,其實是一個中西文化的結合體,根子是自己的東西,外露出來的卻大都是西方的色彩,這就好比是樹木的“嫁接”。

談話中,自然重點考察了中國當今社會的各種病症以及根源。

閱讀本書,需要您拿去自己的勇氣。如果您有耐心,就會發現,兩位對話者在談話中,自始至終都是旁證頗引,對有關問題,或者說對事關談話主旨的所有問題,一概涉獵,幾乎無所遺漏。如此,既豐富了談話內容,更可增添閱讀的趣味,敬請一察。

2、木鐸談話第二導讀

本章開始討論純粹哲學性問題。其中,提出的“三定位”,是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豁然貫通人生智慧,或者說貫通所有哲學、宗教的唯一門徑,值得重視。

如今,有不少可敬的男女正在積極尋找佛學的秘密,那麼,建議您,最好從此起步。——請相信吧,舍此,您別無選擇。

當然,舍此,您也成就不了什麼高僧大德。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您想知道,為什麼中華文化精神與西方會有如此的不同?尤其是,在追求真理方麵,為什麼東方文化缺乏西方文化那種敢於挑戰權威、隻求真相的穿透力?

那麼,其答案之一就是,借助宗教,借助高貴的《聖經》,西方人的靈魂從小就可以被引導著出離地麵,送達到與上帝為伍的境界;而我們的中華文化,卻把自己限製在心理的撫慰中,通過自省以求心安,通過自省以求與天地合共生;又因為如今人們都不太理解自己的文化了,所以大多數人幹脆終其一生,靈魂就這樣在地麵上廝混。

這就是兩者的區別所在。

因此,與其說《聖經》是一本人類書籍印刷量遙居第一的宗教典籍,不如說,同時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有關“生命教育”的經典著作,因為她事關一個民族的往昔曆史,事關西方先輩的宇宙觀,哲學觀、人生觀。

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定論, 應該被看作是為我們物質時代的人們開啟“慧眼神目”,找到的一條早就存在的便捷通道。

另外,本章開頭談到了大學教育之現狀,指出,其中的病症之一是,不少從業者其實都有點“食而不化”。這一觀點,也許有冒犯之嫌,因此隻“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3、木鐸談話第三導讀

本章是第二部分的延續。通過陳述曆史事實,陳述往昔聖哲先輩的人生故事,初步討論了三定論之所以值得確立的理由。

其中,談到的人生境界“登山說”,對於開啟一般人的慧眼,有輔助之效。

同時,本章指出,作為中國人,如果不看國學,不讀孔子與孟子,那麼,他終究還是不會明白,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也沒法學會做人。

這一概括,盡管有些偏激,也違反了令人尊敬的辯證法,可也未必不是肺腑之言,敬請慎重對待一下。

文中最後對於蔣委員長的評價,等待您的繼續評論。

4、木鐸談話第四導讀

本章繼續討論三定論。

在討論過程中,談話中不忘關注現實,重點呼喚中國社會之理性精神,號召人們大膽思考,不要忘記懷疑。

其中,提出的“悟性思維”這一概念,值得深思,當然也有待商榷。

——但是,談話者的論述,最值得您留意。因為,領悟,首先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這一點毋庸置疑。

另外,本章還指出,“善”是人類的基因遺傳。

同時,也談到了佛學之所以能夠被中華大地接納的深層次根源。不妨察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