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談話第九(8)(1 / 2)

木鐸談話第九(8)

鐸:未必,你說說看。

木:好吧。這個“大學”,該如何理解呢?在我看來,就是指做人的大學問也。假如一個青年說,“對了,我最大的苦惱,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做人,我正為此到處尋找答案呢。”那麼好,我教給他這個道理。做人的第一要務,最簡單的道理,是要“明明德”,就是說要明白真理,要明白至真至善才是真理。可是,難道這個“德”字,還不夠嗎?還不足以說明“善”嗎,為什麼要說“明德”,要首先明白這個 “明德”?這裏,加上這個“明”字,就是為了強調“大德”,而不是“小德”,要強調宇宙的智慧,而不是個體的斤斤小利,或者說而不是趨利避害的聰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好,你再看。既然明白了要“明明德”,就很容易理解“親民”。這個“親”字,我同意王陽明的觀點,應該念成“親”,而不應該像朱熹那樣,念成“新”。那麼,什麼是“親民”?所謂“博愛”是也,所謂不要“小我”,而要“大我”是也,對不對?明白了大德,明白了大我,那麼,不就很容易達到“至善”了嗎?請注意,“止於至善”, 這裏邊的“止”,含義是“至”,是達到的意思。那麼,什麼是“知止而後有定”?這裏邊的這個“止”,卻應該理解為“目標”,此生的大目標,知道嗎?也就是我們的生命理想,成就自我的那個理想。一個人,既然有了人生的目標,人生的理想,難道不就等於獲得心靈強大的鎖鑰了嗎?難道還怕做不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嗎?所以,這時候,就很容易做到這個“定”字。有了“定”,才能獲得這個“靜”,心靈的安靜,安寧,不旁騖,不跟風,不會偶遭挫折便心灰意懶,是不是?能夠這樣認識的人,他必然是最值得尊重的人,最與成功有緣的人。因此後邊馬上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為什麼,為什麼“安而後能慮”?因為我們說來說去,不就是說這個道理嗎?心靈的安靜,才可以洞察萬物,關照萬物,才可以擁有宇宙萬物給我們暗示的那點生命智慧,是不是?因此說 “慮而後能得”。既然做到了這一切,難道不就等於知道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這些基本的道理了嗎?而明白了這些道理,是不是就等於掌握了“道”,掌握了真理,掌握了你理解的那個“禮”,嗯?這樣的心靈,難道不就是一個最最可以自豪的、有資格享受生命真諦的心靈了嗎?

鐸:不錯。可是,你說這個《大學》第二段話,就不重要嗎?

木:怎麼不重要?為什麼不重要?我隻是想強調說,僅僅這第一段話,就足夠如今的青年人理解、受用了。

鐸:明白了。嗬嗬,我們說了這麼多,費了這麼多勁,我看,無非是給這麼一段話作了一點很不到位的注解。

木:也未必。——關於第二段,我好像也多次提到過。你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是不是?我的記憶力還可以吧,嗯?

鐸:當然。

木:假如你理解了第一段話,這第二段,不就很容易理解了嗎?

鐸:在我看來,這第二段,其實是強調 “知行合一”的問題。在實踐中學,在學習中實踐,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