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沒錯,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無非是這個“知行合一”的問題。——你看,這第二段話是倒著說的。最終的落腳點,或者說最基本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致知在格物”。你對這個“格物”二字,如何理解?
鐸:對了,這個很重要。宋明理學,對 “格物”二字,那可是一直在爭論不休的。
木:他們的爭論,在我看來,都是狹隘的爭執。這裏邊有我們文化的局限性,我們缺乏理性思維的缺點,就表現在這個地方。今天來看,這個根本不是問題了。所謂格物,無非就是通曉宇宙萬物的秘密也,無非就是通曉天地智慧也,還能是其它的東西嗎?隻是古人要做好這個,非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可,非得通曉曆史不可,是不是?如今,要做起來,就容易多了。
鐸:對。在我看來,所謂“格物”,其實就是尋找、探索這個 “道”。
木:至少,我們應該確信,所謂格物,並不是指明白一般具體的知識。當年,少年王陽明天七夜格竹子而不得,後來才發現這是虛妄與徒勞,是不是?
鐸:沒錯。
木:如果要用全新的眼光來思考,所謂格物,難道不也可以理解為,要通過實踐三定論,通曉宇宙與自然,時代與曆史,自我與生命本身等等最基本的道理嗎?
鐸:對了,對不起,什麼才是 “知恥近乎勇”?嗬嗬,忽然想到。
木:嗬嗬,你總是這個樣子!羞恥,一個人靠什麼知道羞恥,知道廉恥,知道自己人格受到了威脅?毫無疑問,隻有靠自己的這個“心”。是不是?隻有心在,我們才能說自己活著,嗯?隻有心在,才能自強自勉,振作有為。而這種精神氣質,難道不就是勇敢嗎?
鐸:可見勇敢,其實就是堅強的意誌?
木:沒錯。你再看,什麼正心誠意,我們早就說過了的,再說就顯多餘了。也就是說,“正心誠意”,無非就是“修身”。修好了身,當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不是嗎?可是,如何“修身”呢?你的三定論,就是答案。如今,人們最大的困惑,我看無非也就是這個,都想修身,都在說修身,好像修身是一個必須遠離人間煙火的事情,必須時時刻刻念念有詞,嗯?搞得玄乎得不得了。其實,修身,隻要找到自己的心,就足夠了,是不是?如何找自己的心呢?如何做最有效?就是多看看天,多想想曆史,想想未來,還需要其他的努力嗎?好,那麼,我們此生最需要參與的事情是什麼呢?這個不是別的,就是要“平天下”,就是要像真正的人那樣生活,而不要隻為自己活著,活得像個動物一樣空虛乏味,糊裏糊塗,渾渾噩噩,是不是?那麼,這個“平天下”,如何做到呢?這個詞彙看似古舊,可是如今理解,卻同樣合情合理,無非照樣應該“治國齊家”, 無非是需要我們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對社會,對他們有害的人。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鐸:好得很,我完全明白了。
木:還有,中興業,須人傑,這個你也明白嗎?
鐸:對,這個道理,我也是知道那麼一點的。
木: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