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說前幾年貴州工人總是在最忙碌的時候跟他講條件,所以他不想用貴州工人。
蓋大龍則勸老板要審時度勢,工廠要發展,要想達到老板所提的三年產過億的目標,那人數必須從現在的一百多人發展到五六百人,縱觀全國的勞動力輸出地,隻有貴州省符合這個條件。而且招工工作要積極主動,要去勞動力輸出地開展工作,一方麵與當地的勞動主管部門合作,一方麵要去彝寨、苗寨、布依寨、仡佬寨等這些少數民族聚集的寨子,和當地的村幹部教好關係,或者和寨子裏的頭人交好,我們備上禮品,由廠裏的員工帶路去和他們少數民族的頭人結交為朋友,兄弟,由他們出麵幫我們找人。這樣村村寨寨都是我們勞動力儲備地,這些少數民族為人老實,幹活吃苦,像我們做幹的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適合他們做。
蓋大龍早年在雲貴一帶做過事,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極為熟悉,以往在寨子裏走時,總有人找他幫忙聯係外出務工,他想借用這家工廠的平台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問題,可是老板不聽勸,主觀認為貴州籍工人不好管理,如果是熟手的話可以考慮。
剛還在年初的時候,朋友介紹十來個熟手到蓋大龍的廠裏做事,他們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因為那邊工廠一來沒開工,二來因為換了管理人員,這些工人想出廠換一家做。
蓋大龍把他們接到廠裏讓老板出麵看看人,老板推脫不再,叫蓋大龍直接和他們談條件。對方看過廠房、設備、產品都很滿意,唯獨對不包吃這點有異議,他們老廠那邊是包吃包住的,到這邊來他們也希望是包吃包住。
蓋大龍把這個消息反映給老板時,老板義正言辭的說不能壞了規矩,最多補貼每人每月100元。當蓋大龍把老板的決定告訴這批工人時,有一位大媽給蓋大龍算了一筆賬。
她說,他們兩口子在那邊一個月計件工資每人平均四五千元,一個月就是九千到一萬的收入,老板包吃包住,不扣錢。到你們這邊,雖然說是活好幹一點,單價高一點,但是就吃飯這一筆就有的算,這裏是吃食堂,每月360元,老板補貼100,自己出260元,兩個月是520元,一年按十個月工期算那就是5200元。我們在那邊老板包吃,這5200是不用出的,到你們這些上班一年還要出5200的夥食費,就算你單價高一點,也不至於能每月多出520的計件工資來,為這五百元我們兩夫妻要起早貪黑做多少活出來,所以我們不如到原來的廠幹。
結果令蓋大龍感到失望和憤怒的,沒隔幾天,老板從廣東挖的人到了,包吃包住。當蓋大龍聽老板這樣說時,心裏一萬頭草泥馬奔跑過,合著你老板挖的人是人,我蓋大龍招的人不是人。
老板娘把老陶的事情說給老板聽了,老板就給蓋大龍發微信:“你去告訴老陶,不要給臉不要臉,遲早開掉他”
看到微信蓋大龍傻眼了,這就是一個老板給十幾年老員工的態度。正如老陶自己說的,就是養條狗也有感情的呀,何況是十幾年的老工人,這種話脫口而出。
雖然老陶是廠裏工人,可他畢竟是老工人,這種事情老板親自當麵溝通總比由人帶話好的多。可是老板兩夫妻始終躲在後麵,不肯於老陶當麵鑼對麵鼓的說開來,這也大概是本地老板的一個特點吧。
同樣作為打工者的蓋大龍能理解老陶的委屈,但是還是聽從老板的指示,把這話帶給老陶。沒成想老陶很是淡定,他知道老板這兩夫妻就是這樣的人,一點也不意外,他說他要去找大老板評評理,要去找太上皇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