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板早年間也是給人打工的,四十多歲才開始辦廠,這家工廠在當地也不過二十年時間。大老板聽說這件事後,就到工人中間去說了些好話,請大家體諒工廠,現在他老了退休了,工廠交給兒子兒媳婦去管理,希望老員工多多理解和支持。
老員工看到大老板都表態了,也都隻好配合工作,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但是這件事發生後在老板和工人的心裏有了一道隔閡或者說是裂痕。
這個拋開勞動關係爭議成麵的來講,員工們更多是在乎歸屬問題。因為這個廠不是剛剛開起來的,相反是開了很多年,這次推遲發工資,大家不是不能理解。大家更在意的是參與工廠管理的知情權,老一輩的企業主帶領老員工辛辛苦苦把工廠一點點做大,老員工在這一過程中是有貢獻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把自己的青春汗水奉獻給這個工廠,本想以主人翁的意識參與工廠管理,但是無情的現實把這種處於萌芽狀態的意識擊的粉碎。
不同於國企,工人們有為國奉獻,為國家工作的集體榮譽在裏麵,私企從一開始就是家天下,就是屬於老板一家的私人財產,私企雇傭工人是衝著勞動力創造價值去的,私人老板就是靠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而積累財富的。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讓渡給私人老板,用自己的勞動來製造產品或者提供服務,掙取工資來生存。在一個人長達十幾年在一個企業工作,他一定會對這個企業產生感情,他們從一定程度上也渴望參與這個企業的事務。雖然政策要求上要設立工會,工人代表大會這類工會組織,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尤其是小微企業,基本就是一言堂,老板一個人說了算,老板的個人決策可以決定一個工廠的生死存亡。
老陶找到蓋大龍訴說他心中的困惑,當年他三十幾歲進這家工廠,一做就是十七年,先跟大老板幹,大老板退休了又跟小老板幹。把人生最好的年華給了這家工廠。大老板對他好,他記在心裏的,為了報恩盡管受盡小老板的氣,他還是堅持做了兩年。從今年開始他覺得小老板越來越對老員工不好,所以他萌生了退意。
老陶快五十多歲的人了,打了大半輩子的工,到最後仍然是落的這種結局,用老陶自己的話來講,一大把年紀還被老板罵,自己都覺得沒臉見人。假設當初自己不出來打工,就留在貴州當地,種幾畝地,養幾頭豬,吃住不愁,自己會木匠手藝,農閑時到周邊做點木工掙錢,老婆在家養點牛羊,種點蔬菜,就像出來打工這麼辛苦,不說是比現在打工能掙錢嘛,起碼落地個自由清閑,總比現在被人攆的強。人的一生三起三落不到頭,隻要勤奮做事,認真工作,總是有機會的,在家裏慢慢經營打好基礎,抓住機遇就發展起來了。老陶談起過往總是長嗟短歎,後悔當初的選擇。他以自己為例,勸蓋大龍如果老家有合適的發展機會的話還是回家發展,總比在外打工的強。
蓋大龍勸老陶還是繼續上班,不要多想。在勸老陶之餘,自己也考慮自己的前途,正如老陶講的,打一輩子工,到最後老板說不要你就要你,現在自己三十多歲年富力強,再過二十年,當自己年老體衰,到那時沒有自己的一番事業來做支撐,依然是在外麵打工,那將是很危險和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