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生產人力問題後,蓋大龍又到廠區車間裏轉轉,看自己不在的這段時間,車間設施哪裏有沒有壞的,人員有沒有離職的。在這家隻有100多人的小工廠裏,蓋大龍的職位是行政主任,管理廠裏大大小小的事情,廠裏沒有廠長,隻有車間主任和幾個生產組長管理。公司規模比較小,除開生產外,就隻有業務一個部門,采購和財務由老板娘帶著一名會計在做,老板負責接單,實際就是夫妻店,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關鍵崗位安插自己親戚,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
這和本地的大多數企業一樣,當地老一輩人從雞毛換糖開始,用當地生產的糖換取周邊省份農村人的雞毛,雞毛拿回當地加工成雞毛撣子又買到外地,再到後來帶上一些針線紐扣,日用百貨,和外省的人做買賣,這種人就叫貨擔郎,挑著擔子搖著撥浪鼓走街串巷賣東西,這一集體就叫敲糖幫。他們頭腦靈活,做生意活泛。當時物資匱乏,小到一顆雞蛋,都可以以物易物交換,等攢到數量多了就在當地賣掉。舉個例子,當年江西老百姓需要針線紐扣生活日用品,但是手上卻沒有錢,貨擔郎就叫人用雞蛋換,比如一個雞蛋在江西價值1毛錢,一盒針線價值2毛錢,貨擔郎就用一盒針線換2個雞蛋。這2個雞蛋從江西挑回浙江出售,浙江本地一個雞蛋售價1毛5,2個雞蛋就是3毛,多出的1毛就等於是一盒針線的利潤。等雞蛋攢夠一定數量後,貨擔郎一次性出售,獲利更豐。
當地貨擔郎就是這樣一分一厘的起家,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當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允許農民擺攤做生意,最初是從別人手裏拿貨賣,其中有一款貨賣的好了,自己就開個小作坊仿製,全家老少齊上陣。再往後做個幾年生意好了,規模大了就開始租工業區的標準廠房,請師傅,請技術人員,請工人來做。再往後企業規模再擴大,就招些管理人員,像廠長,行政,品質,倉管,會計,業務之類的辦公室管理人員,到這一時期工廠工人招工數量呈幾何數增長,由原來的二三十人到七八十人,再到二三百人,再到五六百人。
當然本地也有幾家幾千人的規模企業,是當地政府大力扶持的產業龍頭企業。這種大企業逼近是少數,更多的是像蓋大龍所在的這種小微企業,小型工廠。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一百人左右的工廠,而他就是這個百人工廠裏的百夫長。
別看當地企業規模不大,不及廣東那邊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工廠,但正是成千上萬的此類微小企業生產的幾十萬種小商品暢銷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吸引全球買家來此地采購,常駐當地的外商大概有20萬人左右。來自五湖四海的買手聚集在此地,徜徉在小商品的海洋世界裏。
蓋大龍到這座城市已經10年,他熟悉這裏的一切,又陌生這裏的一切。熟悉的是前店後廠這種經營模式,陌生的是從小到大這種致富方法。
初到這座城市,蓋大龍每天早上6點到批發市場去,那裏人來人往,銷往全國各地的服裝,床上用品從這裏發出,每一個攤位人頭攢動,吆喝聲,講價聲,一聲高過一聲。攤主,店員,顧客,搬運工,各色人物都在忙碌,一翻熱火朝天的場景。
下午到國際商貿城,商城裏有各色皮膚的外國客商在商城店鋪裏選購自己的商品,店鋪裏傳出英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漢語翻譯的討價還價聲,坐鎮店麵的老板娘熟練的按著計算器和老外談生意。
店麵的訂單接下後,就會傳回工廠,工廠根據訂單安排生產,產品做好後,客戶指派人來驗貨,之後就是業務員聯係客戶和貨代公司、外貿公司定船期,排櫃子。出貨時數量多的可以裝整櫃的,貨櫃大掛車直接開到廠裏裝櫃,數量少需要拚櫃的六送到客戶指定的外貿倉庫。
對這種運營模式,蓋大龍是清楚的,他也是懷揣著工廠夢想來此處打工。心想著自己先給別人打工,慢慢的學到技術,有了客戶訂單,自己開加工廠,自己當老板。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做了10多年,蓋大龍終於活成當初自己討厭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