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先渡己,育兒先育己(3 / 3)

其實細看,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神經症”吧。我有著被領養的經曆,所以內心是非常渴望被別人認同的。如果套用《我們內心的衝突》神經症的一種,叫做親近他人的類型。就是不管我出現在哪裏,我都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我都想對別人好,也不管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但一旦受到傷害後,就直接變成了疏離型。

從小到大學,周圍的朋友對我都很好,或者說,我自認為別人都對我好。或許我的潛意識會覺得,我父母隻所以把我過繼給別人,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會盡力讓別人喜歡我,盡量讓自己變得很討人喜歡。

大學時,英誣陷我肝炎,讓同學不要理我。當時我是後知後覺,越越告訴我的。這事情過去多年,現在細想,其實我那個時候是非常憤怒的,這是我第一次遭遇到人際關係的不爽和背叛,因為她家庭條件不好,我經常幫襯她,但她反過來造我的謠。但這次傷害不夠深,打擊不夠大,我仍是保持著親近他人的類型。

而牧父母對我態度,小塵牧的離開,是直接讓我走向另一個極端類型:疏離型。在法的那些日子,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內心屏障。反感不熟悉的人靠近我,限製熟悉的人靠近我,甚至自己最親近的人也會被我隔上一道牆。與他人在心裏保持千裏之距,即便親人也保持著一臂之距,壓抑所有的情感,不想去了解別人的想法,隻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但也不願意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這本書中,我找到自己的答案,牧也是。

而丹和牧父母是屬於抗拒他人型。

第52頁書中說:人都是“友善”的,這是順從型深信不疑的想法,但是事實卻一次次出現相反的情況,對於他們來說,這真是一種打擊。至於對抗型的人,很自然的覺得所有人都是敵視他,就算他發現人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也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表麵看起來,也會很有禮貌,剛正不阿,這種外表是假象,相當於陰謀家的權宜之計。偶爾會明確的表達出來。

在抗拒型人看來,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個角鬥場,想要生活其中,就要明白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因此他才產生了自己的需求。控製別人成了他的基本需求,至於手段,要麼是直接動用手裏的權利,還可以使用間接的做法,比如體貼的關心別人,或是想辦法讓對方覺得有被自己控製的義務,總之,手段非常多。當然他更願意隱藏在背後,去操縱所有的事情。

與此同時,他很想得到比別人高的地位,也想得到別人的認同,至於是通過成功,還是通過名聲,或者通過其他的什麼形式,都無所謂。

書中第55頁說到:對抗型的需求通常包括很想利用別人和算計別人,以及把別人變成對自己有用的人。不管是什麼關係,他的想法都是“這能給我帶來什麼?”

讀完後,是不是有種背脊發涼的感覺?反正我聯係這些年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是被震驚到了。

作者相信,人都有成長的願望,會一直願意成為更好的人。因此她認為隻要改變了產生衝突的條件,就能真正解決他們。書中還指出了我們在內心衝突困擾時遇到的問題,並提出解決衝突的切實方法,讓我們學會處置內心的孤獨、瘋狂、迷失和熱愛,收獲內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寧,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的活下去。

所以我也是相信牧父母是有成長願望的,想成為更好的人,所以我要讓他們了解,這個世界,還是有好媳婦的,哈哈。隻要改變了產生衝突的條件,就能解決他們的問題。當然我也要告訴自己,我不需要刻意討好別人,我也不是人民幣,不需要人人都喜歡我。隻要我認真過好自己的日子,然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社會做點貢獻就可以了。

其實深圳媽媽和韶關媽媽的病,都是長期思慮過重引發的一係列問題。所以,作為女人一定要好好愛自己。好好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你想愛和關心的人。

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更清晰的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觀察自己,分析自己,從而嚐試改變自己。如果我們認識到本身問題的存在,這已經是一種療愈;心理學家證實,即使我們有一些心理問題,依然可以正常生活。

這本書對現代人格心理學發展史和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大家覺得書不容易懂。我還可以推薦一些心靈成長的書給到大家。

如《寬恕》、《放棄的藝術》、《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少有人走過的路》、《心的重建》、《這不是你的錯》、《身體從未忘記》和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的係列書籍。

如有時間,後續再給大家分享。

“人生最好的詞,有三個:久別重逢、失而複得、虛驚一場,所有的離別,所有的失去,都可以是虛驚一場後的小確幸。在無法預知的生活裏,在八九不如意的時候,還好,我們擁有自己的小確幸。”

懂得感恩,用幸福的眼睛看到自己擁有的小確幸,幸福會慢慢靠近你的。

引用書中序言一段文字,送給親愛的迷們:

為什麼不帶著好奇的心探索自己呢?

這是一場發現自我的心靈之旅,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多麼希望在路的盡頭,

能輕輕的對自己唱一句:

那些傷我終於為你都一一撫平。

獻給對未來懷有期待的你們。

願迷們悅讀此書

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