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夫妻之間都能換位思考,試著努力對待雙方的父母,這種婚姻關係會越發穩定而牢固,家庭關係會和諧很多。
但現實生活中,能看透的並不多。如果我還不能接受他的父母,那說明還是我的修行不夠,我還要繼續修煉。但我也不逼自己,接受不了就接受不了,允許自己接受不了。給自己時間,歲月和經曆有時會給到我們答案。正如現在做三個孩子媽媽了,對父母又多了一份體諒和理解。如有了兒子,不會太去想,他以後結婚生孩子的事情,隻要他足夠優秀,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有了女兒,有的時候就會不自主的擔心,她以後要找個什麼樣的男人才可靠呢,能不能找到牧這樣的呢?如果她長大後,按照她爸爸這樣類型的男人找,其實她也會痛苦的。有些緣分的事情,也是天注定的。
我經常跟牧開玩笑說,正義永遠可以壓住邪惡。這世界不是像你父母想的那樣,永遠隻有算計,沒有真心。他們處理不了的隻有自己內心的衝突。
我推薦一本書給牧看,《我們內心的衝突》。
牧看到第八章和諧假象和輔助手段的第一百三十三頁的時候,重點劃了出來。
書中這樣描述到:人們往往用一個謊言來圓另一個謊言,再用第三個謊言來圓第二個謊言,無休無止,直到謊言像蜘蛛網一樣將他纏住,再也無法脫身。
在這本書中,他看到了自己,丹,還有他的父母,還有他龐大的家族關係。
當然我也看到了自己。本書也“牆裂”推薦給迷們看。
作者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倫.霍尼。這本書不僅在理論上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而且達到了心理學著作中鮮有的哲學高度。
這段時間,有塵牧迷留言,說到自己職場困惑,婆媳的困惑,婚姻的迷們,育兒的困惑。如果我們用心去體會和學習,你會發現,其實所有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我們本身。如果我們解決了自身的困惑,焦慮和衝突,看很多問題,我們的心態就平和淡定了。
所以讀任何解決生活困惑的問題之前,我建議大家可以先看看這本書。育兒先育已,渡先如渡己,也是這個道理。看不開,就背著。放不下,就記著。舍不得,就留著。道盡別人長短,盡看別人是非,其實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我們要接受一切不完美的人和事,努力生活,讓它盡量美好但不力求完美。
本書指出,由於深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與我們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於是產生了這些足以主宰我們人生的內心衝突。
我相信牧父母也是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大度,博愛和無私的人。但受生活環境影響,背道而馳了。
牧的父親,年輕時候當兵不在家,退伍後,為了彌補他沒在父母麵前盡孝,把他的媽媽接到了自己家中,想極力做個孝子。並且極力的幫家裏親戚,三大姑八大姨的孩子解決工作的問題。他一直想成為大家眼中的大孝子,成為家族中有權利有威望,並且受人尊重的人。
但他忽略了很多事情。他兄弟五人,他排行中間,他獨自承擔孝敬母親的責任,等於剝奪了其他兄弟盡孝的權利。剛開始或許,其他兄弟會感恩,久了,就覺得理所當然了,所有的責任和壓力都堆在牧父母身上。但牧父親卻開始出現不平了,我養著母親,出錢出力,其他兄弟怎麼不感激,有時還嫌棄我照顧不周呢?
而牧的母親,本就是長女,挑著娘家人的重擔,從小也是吃盡了苦頭的。到了牧家後,要獨自孝敬一個病重且不能自理的婆婆。還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兒子,還要上班,沒人可以幫她。這種苦,從剛開始的忍受,到後來的埋怨,心理已經完全失衡了。和牧父親,包括妯娌之間也是衝突不斷。牧父親非但不體諒,還責備自己愛人的不大度。而他自己其實內心也是衝突的。因為他發現即使他幫助很多親戚解決了工作,感恩的不多,埋怨的反而還多了。
說到底,他幫助親戚們解決工作,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骨子裏還是需要回報的,哪怕是感激的話。但他的強勢,話語的刻薄,會讓他做的所有好的事情,毀於一旦。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言多必失,這是牧父親一輩子的功課。
當然除了這個之外,還有本書叫做《排行的秘密》,這個可以把牧父母分析得更透徹。大家也一定要去看看。回頭我也大家好好嘮嘮這本書,歎為觀止,非常有道理。
這些環境造就了,即便牧父母一直都想成為讓家族、同事認同的那種大孝子,有本事的厲害人物。但這些東西,都是虛擬化的東西。隻有內心的衝突是真實的。這些衝突其實一直延續到現在牧的大家族關係中,他的伯父已經過世,但那些心結都沒有辦法打開。
這些衝突,小時候的牧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所以他的內心也產生了疑惑和衝突。隻是那時候的他,沒有能力去做任何幹預。
書中講到為了解決這些衝突,我們不但自欺欺人的虛構了各種“理想化意像”,通過“外化”把責任推給他人,還基於不同性格傾向發展出一係列各不相同的防禦策略:順從型選擇了親近他人,對抗型選擇了抗拒他人,疏離型選擇了疏遠他人。但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償和逃避,不但沒有消除衝突,反而使我們深感恐懼、焦慮和絕望,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