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溶情不覺、頓悟即佛(2 / 2)

法度搖頭:“不,眾生皆存佛性,徹悟本心即是佛。”又抬目補充道,“眾生都是極聰穎靈秀的。歸根結底,是這娑婆世間的業障太深太重,茫茫眾生被蒙蔽的太深太重,身染厚塵,再也難以看明白、思量明白本該清明的道理!”尾音似歎非歎。

即便是再心急的想要眾生得以解脫,緣分未到、因果尚不成熟,便是徒徒然心急心焦又能如何?

普雅心念閃動,蹙眉又問:“難道這個世間注定是被遺棄的?眾生都注定要永遠受苦、不得解脫?”

法度再搖首:“眾生都會成為佛陀,解脫是遲早的事情。”

“那究竟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是個盡頭,持續到什麼時候靈魂才會得到救贖?”

“真正頓悟,真正遁出。”法度斂目。

有瞬間的沉默,普雅心念左右轉動,似懂非懂的起了這樣一層疑惑。她抿唇定息,再向法度瞧過去,因不確定,故而問得很小心:“佛愛一切世間,佛是慈悲的,為何不以其大法力一瞬便普渡眾生自此後不再受苦?卻還要眼睜睜如此殘忍的看著他們受苦遭罪、無止無休?”普雅的心中當真有著這樣的不解,大抵也是這世間在家人、乃至一些出家人多少有著的不解。

可是法度心裏明白,佛不是不願普渡眾生全都脫離苦海,相反,那是佛陀一直以來最大的宏願!隻是,緣份未到,因果尚不成熟,眾生不願聞法、拒絕佛陀的救度,便是再怎樣強行去度,他們的心中沒有那一念、沒有那個基本的意識,不肯去感應;一任佛陀慈悲懇切的苦苦發願,他們卻就是甘於沉淪苦海陷入執念的不願被普渡彼岸,卻又能奈何?

法度整了整自己的思緒,嚐試著以普雅可以理解的字句這樣慢慢的告訴她:“佛法就是一道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那光是真光,照亮這一切世間。”旋即一頓,“佛是一切世間,是我,也是你。佛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那一念所造的。可是,世界卻不認識他,他亦興許並不知道這一切藉他所造,甚至不知道他自己即是佛。”法度聚攏眉目、心思輾轉,即而展顏接口,“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他倍受排擠,甚至漸漸便被業力蒙蔽了自性、汙染了塵垢,隨波逐流的存疑、猜度、自負、偏激、諷刺……不再明白,甚至已經不記得了自己便是佛……”

其實這話聽來還是何其兜轉,可在一旁順著思緒且聽且忖的普雅還是有了個大概明白。

法度話裏的意思是,佛本就在世間,是每一個人、是每一個蒼生性靈。可是這世間有太多愚者並不相信,更看不到自己本身具有的佛性、不知道自己就是佛。這一切的一切本就是一念的化現,遵循業力的變幻流轉,可蒼生因被業力蒙蔽而看不清了本心自性,揣著幻象當真實、卻棄真實與不顧;這之中即便有一些明白的,卻被他的同伴們譏誚諷刺、排擠孤立,久而久之,守住本心明白道理的越來越少,一些明白的也漸漸被同化,忘記了自己是佛、忘記了回家的歸路……

修行之途何其艱辛難守,尋找渡者與普渡蒼生都是一樣需要莫大的機緣、與極大的愛及願力及修為!

“頓悟者……即是佛?”似乎蒙塵的心台被一縷清風倏然拂拭,普雅靈光一閃,頓有所悟。

法度穩聲繼續、神容並著口吻依舊:“本就是佛。頓悟,不過是明確了自身的本來麵貌。”

普雅心念卻又撩起:“如何頓悟、如何知空?”

法度頷首:“萬道歸宗。”

普雅緊追不舍、趁熱打鐵:“何為萬道歸宗?”

“須深信、須修持。”是“必須”而非“需要”。法度目光韌力,口吻陡然一沉,“否則對於本性的救贖,一切都不會有絲毫的幫助!”並沒有刻意著重和強調什麼,出口時卻是一個最直白明確的道理,那道理就擺在那裏,不容置疑、也辯駁無從。

微光中普雅的心又動一動,那麼不經意的,她覺的自己被眼前的遊僧愈發吸引了身心全部、乃至魂魄……這一切賴於他那一份帶著巨大的魅惑力、潛藏著魔力一般的無形的與眾不同的氣場;還有他目光的堅定,靈魂的大智、大愛、與向這濁世傳達一脈清音的從容不迫、鎮然出塵。

眼前光影裏起了些朦朧韻致的人兒,讓普雅一瞬間看得有些癡了……

(注:這一章有溶入《聖經》的理論和字句。其實與佛家不違背,我權衡後認為法度說出來也不會不妥帖。因為萬教同源,道理是一樣的,修行是修道理,為何執著何家何派?《聖經》中一些理論與佛家一些理論其實是一樣的,此外,道家等諸多宗教的理論亦有共融處,隻是表達的方式不同,其實異曲同工。為防讀者親們有誤解,在這裏標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