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年(204年)三月,新漢天子劉琦在灞橋點兵,禦駕親征。
賈詡為隨軍軍師。
張燕率三萬黑山軍為先鋒。
中軍大將文聘,副將南陽人鄧芝。其餘將校數十人,領大軍五萬以為中軍。
典韋、公孫續各領本部神刀衛、白馬義從兩千人充當中護軍,扛衛劉琦安全。各留一千精銳於朝中,以備朝庭及後宮安全。
大軍開拔,直指雒陽。
由於弘農郡、河東郡早就納入劉琦治下。
當年迎先帝劉協東歸時也已經將函穀關牢牢地把控在了自己手中。
曹操是個聰明人,函穀關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不在自己手中,關中大軍便可長驅直入中原地區。雖然當時曹操得漢帝,劉琦得關中,看起來隻是兩個不同的忠臣做了不同的選擇。雖然那時候看起來劉琦曹操之間很和諧,而且往後很長的時間內都比較和諧。但不妨礙他們彼此提防。
從曹操得到雒陽起,便征集民夫在函穀關往東的絕澗盡頭築新關,以拱衛中原。曹操稱公後,新關更名魏關。而原函穀關則被許都朝庭命名為秦關。
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始建於西周,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穀壯關中,萬穀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劉琦要兵進中原,魏關是必須要破的第一道坎。
可實際上雒陽經過董卓的一把大火過後,元氣大傷,到現在也難複巔峰十之二三。曹操經略河南郡,修繕雒陽城,主要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他曹某人是一心為國,維護漢室以及故都的。
戰爭一起,河南郡卻成了許都北麵的戰略緩衝之地。
隻是他沒想到的是劉琦三線用兵進攻他的地盤,卻偏偏沒有走這一路。
想想便也釋然,因為雄關絕澗,道路確實不好走。
但是,更讓他沒想到的是,戰爭打到現在,三線都已焦灼的時候,劉琦居然還有多餘的兵力開辟新的戰場。
手中的兵力分別派向了各線增援,已無更多兵力派往雒陽。
曹操下令河南太守李通自行組織大軍嚴防魏關。
李通點將李緒、董衡、董超、成何領兵三萬急馳魏關。李通坐鎮雒陽繼續征兵。
劉琦登基稱帝後,首次出征,這次派頭與往昔完全不同。除了常規的兩隊近衛外,另有禁軍八千跟隨左右,隨軍官員十數人,儼然組成了一個移動的小朝庭。
可憐劉琦雖然身著戎裝,掛帥親征,卻依然擺不脫那理不完的朝政。
唯一可以拿來安慰自己的是,總比當年秦始拉著一車車的竹簡要好得多。科技改變世界呀!
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往函穀關。
不是曹操不重視劉琦的戰爭眼光和手段,而是他實在沒有太多的兵力以及財才支撐多線戰爭。魏關雖不如秦關(原函穀關)屹立千年,雄壯險峻。但也麵險而建,又依托穀城提供補給。隻要守將不是豬頭,死守關隘不出。劉琦縱有千軍萬馬,很難越雷池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