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校園搞綠化,政策大改變(2 / 3)

“確實三峽工程是項偉大的民生工程,防洪,發電,高峽出平湖壯美三峽。同時許多老百姓的命運由此改變。生態環境脆弱的山區農民移民搬遷到沿海發達地區不用祖輩掛在山裏。”唐文新說道。

“唐老師你看到的是陽光照得到的地方,還有人不適應外遷環境,又回遷峽江,因為戶口取消了回來讀書還交異價呢!男人在外打工,女人回來租住城區,照顧孩子讀書。其實我們忽略了少數人,他們過得並不好!”鄒林音說道。

“命運捉弄人啊,有些堅持後靠安置的現在還發家致富了,你看峽江縣城每天進進出出的車,肯定地說這些年政策惠民老百姓還是賺到錢。”楊局長隨後說道:“再好的地方也有混得差的人;再差的地方也有能人,人的一生不僅有環境影響,還與個人後天努力有關。”

“人窮不是物質窮而是思想窮,教育才是改變窮思想的根本。”韓文祥說。

飯後,幾個人稍說一陣家常話,問及燕妮狀況,鄒林音歎息她不認真學美容,準備進廠打工。楊秀玲責怪這娃也太不聽話,要是我年輕二十歲,我肯定學這個,唐文新說再年輕二十歲你還是一個幹部,隻怕你沒這個膽量學美容。

過了一周,東壩中心小學校長聯係,鄒林音準備搞柑子種植,美化鄉村小學。鄒林音心想,峽江人還蠻有創新精神,打起綠化經濟牌了。她盤算了一下,一千棵苗子,他們花費不到三萬元,遠低於縣城中小學的綠化費用,柑子進入末產期之後,收益每年不低於六萬元,可以為學校持續創收,從而改善鄉村小學辦學條件。

她去了一趟秭歸,從幺爹那買了一千株苗子,“這回我可是全款到位,幺爹一定要給我最好的苗子。順便聯係其他栽苗子的人戶,後期還有好幾個主戶要柑子樹。”

“侄媳婦今年翻身了?”幺爹關心地問之,鄒林音已經有兩年沒來香溪運苗子。這次回來肯定有了更好消息。”

“還不是老樣子,前兩年賣完苗子一直心著給別人嫁接。每年生活足夠錢沒賺到什麼。國家搞退耕還林,免費送苗子給老百姓,我沒有再賣苗子。今年老朋友介紹為學校搞綠化,所以種柑子又熱門了。”鄒林音解釋。

“政策說不準,不知到底聽哪個,一會兒說我們這兒要搬遷,一會兒又說不搬不到這裏。吳永源他們都搬到新城了,我舍不得這山上的大樹啊!兒子們都有工作了,我也不用太拚命。”

“弟弟他們都讀得書,我家燕妮一點不像她爹爹們那麼肯讀書。”鄒林音歎息,現在學這不精,學那又不專心,隻有打工的命。

談了一陣子,收好苗子運往船碼頭。“今後常回來啊!”

“曉得!好嘛!幺爹幺媽回去吧,燕妮回來我帶她來看你們。”

船運到峽江已是次日中午,她雇人把樹苗挑到岸上,然後請車送到東壩中心小學。學校有十位老師,幫忙栽樹,校長又請了幾位村民幫忙,花了兩天才將樹栽到山崗上。

望著這片山崗,鄒林音十分欣慰,兩年來她頭一回參與種樹,用不了兩年這兒又需要她來嫁接。小樹如學校的小學生,是東壩村未來的希望,小樹長成大樹,福澤周圍學生。他們不用似往屆學生那樣自己掏夥食費了。

“鄒老師,我們這兒你可得常來指導我們搞好田間管理。”校長說。

“好的,我一定來。它是我的孩子,自然有義務讓它成長,成材。”

“鄒老師太幽默了,仔細想一下和我們教育界那句名言不謀而合,十年樹森,百年樹人。小樹苗的確需要像孩子一樣嗬護。”校長說。

忙完東壩村的綠化任務,唐文新陸續介紹了幾所學校種柑子的業務。韓老師樂此不彼到現場督導那些人種樹,還告訴大夥怎樣搞好病害防治。如一位可親的老師認真,仔細告訴學生如何破解難題。

這天,他看新聞,了解最新國家政策,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在他腦海不停回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作為一句退休老黨員,他繼續在熱愛的事業上為民服務,奉獻餘熱。任憑幾個有後台的幹部在峽江大地興風作浪,大多數幹部堅守,操守,支持他和鄒林音帶領群眾走自主創新之路。根據中央的部署,下一個五年將著手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群眾科學自主體製創新,科技創新,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成,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這些文件精神讓他看到一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