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盲目種石榴,醉心無土柚(3 / 3)

燕妮望著母親辛苦勞累,思想有些動搖。搞農業確實難,稍有錢的人,有思想的人外出做生意或進城安家。留下的人缺少外出謀生技能,家庭負擔重。她還年輕,總不能耗在這兒吧!如同當年三姨及大舅,遇到困難,知難而退,尋找其他出路。母親這樣執著是因為熱愛這門職業,她願意將自己的最好時光奉獻給這片土地,從秭歸出發到過枝江,當陽,巴東,宜昌,然後到了雲安峽江。在峽江一待差不多十個年頭了,可惜沒有辦法讓自己過上富有的生活。

“媽,我們回秭歸回蓮沱吧。我不想在這兒待。”燕妮無數次要求母親回去。

“除非你安家了,我才能放下手中的事。現在我們母女倆好歹在峽江站穩腳,回去誰理睬咱們?我們又得重新開始,現在搞這行的人太多,我們優秀,別人比我們更優秀。”鄒林音坐要床上說。

“韓老師不是說人優我轉嗎?我們怎麼不轉向?”燕妮好奇地問母親。

“怎麼轉?觸一發而動全身。韓老師確實有轉向的考慮,時間早晚的問題。關鍵眼前難關沒辦法攻克。峽江來了幾家大公司,準備走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自然沒有我們這些農技師的飯碗了。我育苗子哪個買?”鄒林音嘮叨女兒應該學門手藝,不能呆在山溝過上一輩子。

燕妮反感學藝學藝,有手藝的人輸在能耐上,沒聽說過哪個手藝人靠手藝發財的。她不知道世界有多複雜,一直生活在母親愛的陽光下。她曾想將來自己安家了,怎麼處理家庭關係,怎麼擁有自己的事業。她不是事業型女生,她渴望自己有一個安定的小家。

母親沒事也會帶她外出見識一些男孩子,有回一個男孩子騎摩托車碰見燕妮,他主動請她坐車一同回家,她當即拒絕,謊稱等人。次日和母親到公路上等車。碰見昨日那個男孩,她發現母親和那男孩相視而笑,這才明白其中的奧秘,原來母親想讓男孩和她好。

後來她不耐煩了:“媽啊,不要給我介紹這裏的男娃了,惱火的很!”

“這個不行,那人不幹,你想要什麼啊!”母親咆哮,她為女兒操夠了心。每回碰見熟人,別人哪壺不開提哪壺,問女兒談對象沒,好多人希望她母女能留在峽江安家,孰料燕妮不上心,她還生活在童年,還隔三差五嚷著回宜昌蓮沱,殊不知那個地方永遠回不去。她的婚姻在那兒破裂,她不想重提傷心往事,她的事業在那裏折戟,韓老師背負著罵名離開,她也大病一場。所以她的第二故鄉並沒讓她獲得成功,倒是不懂事的燕妮在那兒度過童年最美時間,有人照顧她吃喝,接送她上學。

燕妮明確表態,”不要給我介紹峽江男娃了,我討厭這兒的男娃,一個個輕浮幼稚。”她的這番話不曉得讓母親有多傷心。母親想在這邊安家,建立起的人脈關係,可以在燕妮這一代起到作用。一旦離開這兒又得重新開始。她人到中午經不起時間的折騰,該考慮有個好去處。

“行,人生大事自己決定。峽江男娃哪兒不好?有房子,有門職業,別人給介紹的哪個條件不好?”鄒林音質問。

“我要找的是有用的人,光有房子,我不可能和房子過日子。他們有啥好職業,開車危險,我不可能成天提心吊膽生活。光講條件,你以前說嫁到秭歸是看上那兒的條件,結果還不是今天這樣。”燕妮討厭母親說人家條件怎麼好。

鄒林音被女兒這麼說,自己在反思幸福家庭是兩人共同創造的,人才是決定性因素,再好的地方也有窮人,甚至犯罪;再差的地方也有能幹的人,所以不能光看眼前利益。人是有情性的,條件好了反而沒有進取的心。女兒的幸福應該由她自己把握,作為母親給把好關行了。

幸福的婚姻讓兩個家庭和睦興旺;不幸的婚因終究兩個家庭的悲劇,她不想女兒走自己的老路,未來之路讓她自己把握。

她進城向楊局長說起這事,楊局長說:“燕妮這娃真不懂事,作母親的一心為她好,她也曉得。還是讓她多與社會接觸,光期待在你身邊產生依賴思想。隻有她與別人打交道,她才會獨立。”

因為國家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原有一大批準備種柑子的人改種其他作物,這後一批育的苗子賣不動,讓她產生退出的想法。辛苦這幾年處在夾縫中生存。韓文祥在試驗田樂不彼地為白池村農民指導田間管理,從沒有危機感。直到他的兒子兒媳找到峽江,他才知道自己麻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