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2 / 3)

謝琰

淝水之戰時任輔國將軍,與謝玄以精銳八千渡淝水,大敗前秦苻堅,有功封望蔡公。鎮守會稽。隆安三年(399年),孫恩率眾登陸浹口(今鎮海口),攻克會稽(今浙江紹興),自號征東將軍,徒眾為“長生人”。朝廷遣徐州刺史謝琰與都督吳郡軍事劉牢之前往鎮壓,史載琰“及至郡,無綏撫之能,而不為武備”,將帥進諫說:“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揚仁風,開其自新之路。”琰不以為然說道:“苻堅百萬,尚送死淮南,況孫恩奔衄歸海,何能複出”。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孫恩部出浹口(今浙江鎮海),攻餘姚,破上虞,抵山陰縣北之邢浦,晉軍在河塘之間的窄路行軍,為孫恩軍重創,謝琰兵敗逃亡,被自己部下張猛殺害。二子謝肇和謝峻同時遇害。

謝混

(?~412)東晉文學家。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之孫,謝靈運之族叔。謝混少有美譽,善屬文。曆任中書令、中領軍、尚書左仆射。因與劉毅關係密切,晉安帝義熙八年(412)為劉裕所殺。

謝韶

生卒年不詳。約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前後(公元376年)在世。字穆度,小字封,陳郡陽夏人,謝安弟謝萬之子,與謝玄是堂兄弟。少有名,仕至車騎司馬。早卒。時人稱謝氏諸子最彥秀者,為封(謝韶)、胡(謝朗)、羯(謝玄)、末(謝淵)而韶居其首。韶著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誌》注)傳於世。

謝靈運

(385~433)東晉時代的詩人,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被稱為“山水詩鼻祖”,漢族。是南北朝時代與陸機齊名的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因為性情狂傲,與朝廷發生矛盾,後被降至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墓葬於今江西省萬載縣。父謝玄,祖謝奕。

前秦苻家:

苻堅

(338~385)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國君,軍事統帥。357~385年在位。字永固,又名文玉。氐族。原籍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生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前秦建立者苻健侄,初為東海王。前秦永興元年(357),殺健子苻生自立,稱大秦天王。重用漢族士人王猛等,勵精圖治,抑製豪強,強化王權,整頓吏治,提倡儒學,選拔賢俊;又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使國富兵強。為統一北方,率兵討平並州叛將張平;擊敗匈奴族首領曹轂、劉衛辰的反叛。從建元六年(370)起,先後遣兵擊滅前燕、仇池楊氏、前涼、代國,奪取東晉梁、益兩州,威服鄰近諸少數民族;命驍騎將軍呂光遠攻西域,結束了黃河流域長期動亂分裂的局麵。苻堅長於謀略,恩威兼施。攻前燕時,戰前借派援兵,遣使通好,偵察燕國虛實;後又乘燕之名臣慕容垂逃亡至秦之機,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滅前燕(見前秦滅前燕之戰)。在前秦滅前涼之戰中,先遣使者招降,被涼拒絕後,即遣兵13萬分路進擊。對散居的弱小者,則先撫諭,征其租稅,如有違抗,再行征討。 苻堅因勝而驕,不納王猛不宜伐晉的遺言,為報往昔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領兵進攻前秦之仇,不斷向南擴張,欲兼並東晉。建元十五年先後攻取襄陽(今屬湖北襄樊)、彭城(今江蘇徐州)等地(見前秦攻東晉之戰)。十九年,不顧多數朝臣反對,親率戎卒60餘萬,騎兵27萬,分道南下,直指晉都建康(今南京)。至項縣(今河南沈丘),誤以為晉兵少而易擒,即舍大軍自引輕騎8000趕至壽陽(今安徽壽縣)。秦兵一部在洛澗(即洛水,今淮南東)失利後,苻堅仍恃眾輕晉,未待兵馬到齊,就急於決戰,並應晉軍之求,自淝水(今瓦埠湖一帶)後撤,欲待晉軍半渡時擊之,不料秦軍一退而亂不止,招致大敗。苻堅單騎逃往淮北(見淝水之戰)。戰後,原依附前秦的一些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自立,前秦開始瓦解。二十年九月,西燕主慕容衝率軍進逼秦都長安(今西安西北),苻堅於次年五月被逼出奔五將山(今陝西岐山東北),七月,為後秦王姚萇遣將所俘。八月,於新平(今陝西彬縣)被縊殺。

苻融

(?-383) 字博休,堅季弟,封平陽公,拜侍中中書監左仆射,除中軍將軍,遷司隸校尉,尋代王猛為鎮東大將軍冀州牧,征拜侍中、中書監、都督中外軍事、車騎大將軍司隸校尉太子太傳,領示正錄尚書事,尋為征南大將軍,戰死,贈大司馬,諡曰哀公。 屢勸苻堅不可伐晉。苻堅南下攻晉,他率25萬軍隊為前鋒,陷壽陽(今安徽壽縣),隔淝水與晉兵對陣。晉軍渡河猛攻,馬倒被殺。

苻登

(343年-394年),十六國時期前秦國君主。氐族。字文高。苻堅之族孫,苻敞之子。386--394在位。苻丕被殺後,繼為前秦國王,隨後與姚萇連年大戰。在武都大戰後,立子苻崇為太子,隨後繼續與姚萇作戰。姚萇死後,在迎戰姚興時戰敗被殺。苻崇即位,追封登為太宗高皇帝。不久,苻崇亦為姚興追殺,前秦亡。

苻丕

(公元354~公元386年)。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王。氐族。字永叔,苻堅庶長子。苻堅時,被封為長樂公,先後奉命鎮守襄陽、鄴城。為人無大略,但寬厚能籠絡部下。385年,苻堅在淝水之戰失敗後被殺,丕即位為王,建年號太安。他領兵在河北、河東與鮮卑慕容家作戰,不利。驍騎將軍石越等人相繼戰死。眾氐人領袖對他的躊躇遲緩頗為不滿,因此紛紛倒向苻登,他本人也無可奈何。386年由河東奔河南,途中為東晉揚威將軍馮該殺死。壽33歲。其子苻寧、苻懿等亦一同被俘,送至建康,東晉未予加害,將他們送到降晉的秦太子苻宏處安置。從子苻登即位,追諡他為哀平皇帝。葬處不明。

前燕慕容家:

慕容評

(?-370) 十六國前燕宗室。慕容皝時,為前軍帥,率軍大破石虎部將石成於遼西。慕容俊即位,以評為輔弼將軍,攻克鄴城,滅冉魏。元璽元年(352),為都督秦雍益梁江揚荊徐兗豫十州河南諸軍事,鎮於洛水。三年,拜司徒。慕容暐登位,以評為太傅,副讚朝政。時前秦不斷強盛,評防禦無方,而內殺忠臣,致使吳王慕容垂出奔前秦。前秦滅前燕,評被殺。

慕容暐

(350年 - 384年)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最後一個君王。在位年號:建熙(360年-370年十一月)370年前秦滅前燕,慕容暐被俘。之(與慕容皇族及鮮卑族四萬戶一同被前秦天王苻堅遷往長安安置,並受封為新興侯。淝水之戰後,前秦對境內各族的控製力減弱。384年,慕容暐之叔慕容垂在河北叛變建立後燕,不久,慕容暐之弟慕容泓也在關中叛變建立西燕。慕容暐計劃殺苻堅呼應二人,但因事情泄露反而被殺。到另一位叔父慕容德建立南燕時,被諡為幽皇帝。

慕容德

(326~405)中國十六國時期南燕的創建者。後增一字名備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前燕主慕容皝少子。慕容皝時封範陽王,為征南將軍,369年,東晉桓溫率軍攻前燕,德與兄慕容垂一道大敗晉軍於襄邑。慕容垂投奔前秦主苻堅後,德連坐免職。前秦滅前燕,他被徙到長安。淝水之戰後,慕容垂稱王,建後燕,都中山。慕容寶繼位,以慕容德鎮鄴城,總管南境 。397 年, 魏軍攻下中山,慕容寶奔龍城,後燕被截為兩部分。398 年,慕容德率眾自邶徙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自立為燕王,史稱南燕。滑台處於北魏和東晉之間,南北兩麵受敵,南燕所能控製的不到10 城 ,滑台還一度被魏軍占領 。於是慕容德東進奪取青州,400年稱帝。於廣固( 今山東益都西北 )建都。下令檢括戶口,出蔭戶5.8萬。南燕擁有步兵37萬,鐵騎 5.3 萬。德死,兄子超繼位,410年為東晉劉裕所滅。

慕容垂(326年~396年),又名慕容霸,字道明,鮮卑族人。公元384年建立後燕,號成武皇帝,年號燕元。慕容垂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寵愛,後來得到慕容恪賞識,曾為前鋒都督,前燕吳王。369年晉將桓溫率軍攻前燕,在枋頭撤退,慕容垂以三萬騎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後被太傅慕容評逼走,攜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戰中進攻被委派進攻襄陽,暗中保存實力,在前秦敗後叛變,慕容垂糾合鮮卑、烏桓,建立後燕,率軍二十萬攻鄴,一年後奪據鄴城。386年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年消滅慕容泓的西燕政權。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與本是藩屬的北魏關係惡化。395年太子慕容寶征北魏,於參合陂之役大敗,隔年慕容垂反擊,但病死於親征途中。

慕容衝

(359年-386年),小字鳳皇,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鮮卑人,前燕帝慕容俊之子,慕容暐之弟。前燕時期慕容俊在位時曾被封為中山王、大司馬。370年,前燕為前秦所滅後,包括慕容衝及其兄慕容泓在內的眾多鮮卑慕容部人被遷往關中。慕容衝且成了前秦天王苻堅的孌童,與其姐清河公主皆被苻堅寵幸,長安因而有歌謠:“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經過王猛勸諫,慕容衝才被送出宮。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於淝水之戰大敗,對境內各族的控製力減弱。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衝之叔慕容垂於河北叛變,慕容泓亦於關中舉兵稱濟北王,因此時任平陽太守的慕容衝也在河東起兵,其後並歸慕容泓,一同西進長安。不久,謀臣高蓋等人認為慕容泓德望不如慕容衝,且用法苛刻嚴峻,於是殺慕容泓,改立慕容衝為皇太弟。385年,慕容衝即皇帝位於阿房宮,改元更始,之後經過一番慘烈的攻防後占領長安。慕容衝貪圖入據長安的安逸,又因為畏懼慕容垂的強大,不敢東回鮮卑人的故地,因而軍心思變。更始二年(386年),為左將軍韓延所殺,變軍擁立將軍段隨為燕王。慕容衝後來被諡為威皇帝。

慕容苓

清河公主,慕容俊之女。前秦苻堅消滅前燕。慕容衝姐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苻堅納之,寵愛十分。

東晉:

郗超(公元336-377年),東晉高平金鄉(今屬山東)人,字景興(或作敬興),一字嘉賓。祖父郗鑒,父親郗愔,皆為東晉大臣。郗超少年早熟,聰明過人,十幾歲即被撫軍大將軍司馬昱(簡文帝)辟為椽。當時有諺語說:“揚州獨步王文度(王坦之),後來出人郗嘉賓”(《世說新語》)。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溫滅成漢,進位征西大將軍後,辟郗超為征西大將軍椽。永和十二年,桓溫任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郗超轉為參軍。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溫廢海西公,改立簡文帝,專製晉政,郗超入朝任中書侍郎。桓溫死後去職。大元二年(公元377年)卒,終年四十二歲。

陶淵明

(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孟 嘉

東晉時代著名文人。到了魏晉時代,重陽登高的風氣大盛,有幾則文人的逸事都反映了這項習俗。陶淵明幼時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嚐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陶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據《晉書·孟嘉傳》記載,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少年即負有才名。後來擔任桓 溫的參軍,頗受桓溫的器重。有一年重陽,桓溫在龍山大宴幕僚,飲酒作詩。正當大家酒酣耳熱,詩興勃發之際,忽然起了一陣大風,把孟嘉的宮帽吹落於地。孟嘉本人卻毫無察覺。桓溫看到這個情形,便秘令孫盛作文加以嘲笑,孟嘉回來一看,當即提起筆來,從從容容的作了一篇文章來回答。由於他的才思敏捷,文詞華美、文章寫成之後,四座莫不歎服,當天的宴會也極歡而散。

孫恩

(?~402)為東晉五鬥米道道士和起義軍首領。字靈秀。祖籍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南),家族世奉五鬥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其叔父孫泰(字敬遠)奉吳郡錢塘五鬥米道首領杜子恭為師。杜子恭死後,孫泰繼傳杜子恭道法,受人敬信。東晉黃門郎孔道、鄱陽太守桓放之、驃騎諮議周勰等皆敬事孫泰。東晉隆安二年(398),爆發王恭之亂,孫泰以為晉祚將盡,乃以討王恭為名,私合徒眾數千人,準備起事。事未發,司馬道子父子誘斬了孫泰及其六子。孫恩逃入海島,聚眾百餘名立誌為孫泰複仇。隆安三年,會稽王世子、揚州刺史司馬元顯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號曰“樂屬”,移京師充兵役。孫恩趁民心騷動之際,率眾從海島攻克上虞,乘勝破會稽(今浙江紹興),殺會稽內史、五鬥米道徒王凝之。會稽、吳郡、吳興、義興、臨海、永嘉、東陽、新安八郡人民群起響應,“旬日之中,眾數十萬”。①孫恩起義軍占領了會稽八郡。孫恩據會稽,自稱“征東將軍”,置立官職,號其徒眾為“長生人”,上表請誅會稽王道子和元顯父子。東晉畿內諸縣,“盜賊處處蜂起,恩黨亦有潛伏在建康者,人情危懼,常慮竊發,於是內外戒嚴。”②東晉王朝派謝琰率重兵討伐孫恩,浙東八郡起義軍彙聚於會稽,“其婦女有嬰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嬰兒投於水,而告之曰:‘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③隆安三年十二月,謝琰率軍攻下義興,擊殺起義軍頭領許允之。接著進兵吳興;屯兵烏程(今浙江吳興縣南)。分兵配合劉牢之,向錢塘江推進。孫恩見東晉官軍將渡錢塘江,乃率男女二十餘萬口向東撤退。後又退入海島。隆安四五年間,義軍與東晉官軍繼續激戰,並一度逼近建康,攻破廣陵(今江蘇揚州)。後因東晉政府加強沿海防務,起義軍給養困難,加以疫病流行,“死者大半”④。元興元年(402)三月,孫恩進攻臨海失敗,乃赴海自沉,五鬥米道信徒認為他已成“水仙”,投水從死者百有餘人。義軍餘眾數千人複推孫恩妹夫盧循為領袖,繼續鬥爭,後盧循義軍占領廣州,一度大舉北伐,直至義熙七年(411)終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