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東晉四大家族之譙國桓家:
恒溫
(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符子,東晉大將,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為妻,其父為桓彝,曾三次北伐。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麵有七星。……少與沛國劉惔善,惔嚐稱之曰:“溫眼如紫石棱,須作猥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
桓衝
(328-384)東晉將領。字幼子,小字買德郎,桓溫弟。譙國龍亢(今安徽還遠西)人。淹識有武幹,深得桓溫器重。初從溫征伐有功,累遷振威將軍、江州刺史,封豐城公。溫死,詔拜中將軍、揚豫二州刺史,代掌兵權,都督江、揚、豫諸州軍事。時苻堅攻占北方,威脅東晉,他自請解除揚州刺史職,讓謝安執政,並出鎮京口(今江蘇鎮江)等地,與謝安協力防禦前秦的進攻。繼出任荊州刺史,鎮江陵,又移鎮上明(今湖北鬆滋西)。性節儉,《世說新語》載“衝不好著新衣”,衝先娶琅琊王恬女,後娶潁川庾蔑女,有記載的子嗣有七人:嗣、謙、修、弘、羨、怡、榮。
桓豁字朗子,東晉將領,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桓溫之弟。謝萬敗於梁濮,許昌、潁川諸城相繼陷沒,西藩騷動,豁督沔中七郡軍事,擊破慕容屈塵,寧定之。後討平司馬勳、趙弘之亂,督交廣等州軍事,推薦毛穆之、朱序防禦前秦。前秦南侵益州時以所部奔潰,陳謝辭官,尋卒。時譽雖不及桓衝,亦有氣度。 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漢族,東晉末期桓楚國建立者桓熙
字伯道,初為世子,後以才弱,使衝領其眾。及溫病,熙與叔秘謀殺衝,衝知之,徒於長沙。
桓濟
字仲道,與熙同謀,俱徒長沙。
桓歆
字叔道,賜爵臨賀公。
桓禕
最愚,不辨菽麥
桓偉
字幼道,平厚篤實,居藩為士庶所懷,曆使持節、督刑益寧秦梁五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西昌侯,贈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桓修
字敬祖。輔國將軍,吳國內史,新安王,尚書左仆射,中軍將軍
桓謙
東晉末人,字敬祖,桓玄叔父桓衝第二子。初以父功封侯,遷輔國將軍、吳國內史,撫軍大將軍,為人謹慎。桓玄篡權,授揚州刺史、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封新安王。出戰覆舟山,參與崢嶸洲決戰。桓玄敗死,逃入沮中,複與桓振等聯兵攻陷江陵,挾持安帝。劉毅征伐江陵,兵敗逃附姚興。後姚興遣其入蜀,為譙縱募兵東下,從蜀順江攻東晉,劉道規破斬之。
桓嗣
字恭祖,小字豹奴。江州刺史(?-388) 小字鎮惡,東晉時猛將,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桓豁之子。少有才幹,矯捷絕倫,嚐手拔猛虎所中之箭。從桓溫入關擊前秦,於萬軍中躍馬救出桓衝,威震敵膽,前秦軍莫敢相抗。袁真以壽陽叛,石虔帥諸將攻之,克其南城。前秦寇淮南時夜渡擊之,大破秦將梁成、閻震,斬獲萬計。複逐秦兗州刺使張崇,納降二千家而還。桓溫入關伐苻健,桓石虔競以單騎衝入前秦萬人軍中,救出被圍的叔父桓衝,“三軍歎息,威振敵人”。時有患瘧疾者,謂曰桓石虔來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見畏如此。\"後遂以\"桓石虔來\"謂鎮惡去疾的典故。
東晉四大家族之太原王家:
王坦之
(330~375年),字文度,東晉太原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王述之子。弱冠即與郗超並稱,有重名。自矜門第,不滿江虨將選己為尚書郎。不滿時俗,貶抑莊子之學,崇尚刑名之術。簡文帝為撫軍,辟為掾,累遷參軍、從事中郎,加散騎常侍,出為大司馬桓溫長史,徵拜侍中,領本州大中正。簡文帝去世前,勸諫其不要以桓溫仿周公事居攝。孝武帝即位,遷中書令,領丹楊尹,尋授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廣陵。與謝安同時輔佐朝政,苦勸謝安戒絕聲色,不從。卒,追贈尚書仆射、安北將軍,諡曰獻。臨終給謝安、桓衝寫信,言不及私,惟憂國家之事。四子:愷、愉、國寶、忱。有集七卷,(據《隋書 經籍誌》注,新舊《唐書》並作五卷)傳於世。善書,《淳化閣帖》卷三有行書四行。
王國寶
(?-397) 東晉大臣。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其父王坦之,曾與謝安製止了桓溫篡位。謝安之婿,但不為安所重用,而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相善,其堂妹為司馬道子王妃。晉安帝即位,道子攝政,他任秘書丞、琅邪內史、堂邑太守等。後官至中書令、尚書左仆射,與道子共擅朝權,威動內外。執政中,力主削弱方鎮勢力,又貪縱聚斂,“後房伎妾以百數,天下珍玩充滿其間”。隆安元年(397年),王恭、殷仲堪諸鎮起兵,要求將他誅殺,道子無力抵禦,隻好將他殺死。
王恭
[公元?年至三九八年]字孝伯,太原晉陽人。生年不詳,卒於晉安帝隆安二年。少有美譽,清操過人。與王忱齊名。慕劉惔之為人。謝安嚐稱譽之。起家著作郎,累遷吏部郎,曆建威將軍。孝武帝時,為前將軍,兗、青二州刺史。會稽王道子執政,恭每正色直言,為道子所忌。後以討王愉兵敗被殺。恭性伉直,闇於機會,雖以簡惠為政,然自矜貴,與下殊隔,不閑用兵,尤信佛道,臨刑猶誦佛經,自理須鬢,無懼容。追諡忠簡。恭著有文集五卷,(《隋書經籍誌》注)傳於世。
東晉四大家族之琅琊王家:
王羲之
(303-361年),字逸少,號澹(dān)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漢族,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當代學者劉鐸(字沐漁)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王玄之
字伯遠,工草書和隸書。其妻何氏。玄之婚後不久病逝,身後無子,以其弟凝之之子蘊之為嗣。玄之生前曾參與父親羲之主持的蘭亭聚會,有帖傳世。
王凝之
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獻之的兄弟,善草書、隸書。作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是謝安的兄長謝奕之女謝道韞的丈夫。深信五鬥米道,孫恩攻打會稽時,不聽手下進言,不設防備,禱告後相信已請得“鬼兵”助陣,因而與諸子一同遇害。
王徽之
(338?-386)晉人。字子猷。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王羲之第五子。性傲誕。永和九年(353),曾預蘭亭之會,哀帝興寧中(364左右),為大司馬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理府中事。後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桓衝騎兵參軍,衝問其署何曹,對曰:“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對曰:“不問馬,何由知其數?”又問馬死多少,對曰:“未知生,焉知死!”衝令其理事,直視不答,曰:“西山朝來,致有爽氣。”海西公太和中,召為黃門侍郎,居官數年,棄官歸會稽。值夜中大雪,月色清朗,四望浩然,因起,獨酌,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逵在剡,即乘船詣之,及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與弟獻之友好特篤,共讀《高士傳》,獻之賞井丹高潔,徽之則賞司馬相如傲世。又放情聲色,頗過度,時人欽其才而穢其行。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獻之卒。徽之奔喪,不哭,直上靈床坐,取獻之琴彈,久而不調,歎曰:“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月卒。有集八卷,佚。今存文一篇,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詩二首,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王操之
字子重、羲之(三二一至三七九)曆侍中尚書,豫章太守。工草隸。《晉書本傳》、《王氏譜》、《書斷》。其妻賀氏。賀氏祖父為朝司空賀循。操之有宣之、慧之二子。
王獻之
(344年-386年),字子敬,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肅之
字幼恭,中書郎,驃騎谘議
王珣
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諡獻穆。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東晉四大家族之陳郡謝家:
謝安
(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漢族。曆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仆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謝奕
桓溫任徐州刺史,這時謝奕任揚州晉陵郡太守,起初兩人在交往中略為留意謙虛退讓,而沒有不同尋常的交情。到桓溫調任荊州刺史,將要西去赴任之際,桓溫對謝奕的情意就特別深厚了,謝奕對此也沒有什麼猜測。隻有謝虎子的妻子王氏領會了桓溫的意圖,常常說:“桓荊州用意很特別,一定要和晉陵一起西行了。”不久就任用謝奕做司馬。謝奕到荊州以後,還很看重和桓溫的老交情,到桓溫那裏作客,頭巾戴得很隨便,長嘯吟唱,和往常沒有什麼不同。桓溫常說:“是我的世外司馬。”謝奕終於因為好喝酒,越發違反晉見上級的禮節。桓溫如果丟下他走進內室,謝奕總是又跟進去。後來一到謝奕喝醉時,桓溫就到公主那裏去躲開他。公主說:“您如果沒有一個放蕩的司馬,我怎麼能見到您呢!”
謝奕(人名)性格粗魯,又一次被王述惹惱,大聲咒罵王述。王述一句都不回應,隻是麵對著牆壁(不離他),過了半天,謝奕離去,王述才重新入座。當時的人因為這個稱讚他。
父,謝裒。
謝玄與謝道韞之父。
謝萬
謝萬(321-361) 字萬石,謝安的弟弟。又稱中郎。父謝裒。妻王荃(揚州刺史太原王述之女)。341年,晉鹹康七年辟司徒府掾吏、遷右西曹屬;345年,興寧三年為會稽王撫軍大將軍司馬昱府從事中郎、吏部郎;?年,吏部郎;356年,永和十二年出為吳興太守;358年,升平二年八月西中郎將、持節、督司豫冀並四州軍事、豫州刺史、領淮南太守;361年,隆和元年遷散騎常侍。
子謝韶。女婿王珣(王導孫)。
謝玄
(343~388)東晉名將。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宰相謝安侄子。21歲時為大司馬桓溫的部將,後官至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諸軍事。有經國才略,善於治軍。東晉太元二年(377),為抵禦前秦襲擾,經謝安薦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他招募北來民眾中的驍勇之士,組建訓練一支精銳部隊,號為“北府兵”。四年,率兵在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淮陰(今屬江蘇)和君川(盱眙北)等地擊敗前秦軍的進攻,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八年,在淝水之戰中,任前鋒都督,先遣部將劉牢之率部夜襲洛澗(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東),首戰告捷;繼而抓住戰機,計使秦軍後撤致亂,乘勢猛攻,取得以少勝多的巨大戰果。九年,率兵為前鋒,乘勝開拓中原,先後收複了今河南、山東、陝西南部等地區。十二年,因病改任左將軍、會稽內史。翌年逝世。被晉帝追封為車騎將軍,諡號獻武。
謝石
(327-388)東晉將領。字石奴,安第六弟。初拜秘書朗,累遷尚書仆射,封興平縣伯,尋假節征討大都督;以破苻堅功遷中軍將軍尚書令,更封南康郡公,遷衛將軍,加散騎常侍,進開府儀同三司。卒贈司空,諡曰襄。
謝朗
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少有文名,《世說新語·言語》篇引《續晉陽秋》稱他“文義豔發”,《文學》篇引《中興書》說他“博涉有逸才”。
謝道韞
(約376年前後在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今存散文《論語讚》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擬嵇中散詠鬆詩》二首。《擬嵇中散詠鬆詩》借歌詠鬆樹以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謝道韞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蘊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庾氏。據《晉書\"烈女傳》記載,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所以說,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命運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