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八本:曾國藩自己製定的八本”,即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譯文】
我對任何事情都恪守“盡心盡力在於我,結局如何聽於天”兩句話,即使養生之道也是如此。身體強壯的人,就像富人因為戒除了奢侈就愈益富裕;身體虛弱的人,就像窮人因為節儉不浪費就會自我保全。節儉不單是飲食、色相方麵,即使讀書用心,也應當節儉省約,不使太過分。我的“八本”匾中,就說到養生以減少惱怒為本。我又曾經告誡你心胸不應該太苦悶,要活潑愉快,調養得有生命力,也是減少惱怒的方法。
既戒除惱怒,又懂得節儉,養生的道理,就已經完全被我們掌握。此外,壽命的長短,疾病的有無,一概聽天由命,沒有必要過多地去計較它。凡是過多地服用藥餌,求神祈禱,都是妄想。我對醫藥、禱祀等事情,都牢記祖父星岡公的遺訓,並稍稍加以推敲闡述,教育啟示後輩,你可以常常與家裏人談一談。
【評析】
此篇寫作宗旨是與兒子談論養生之道,戒惱怒、知節嗇是其核心。這是符合科學的養生之道的。
懲忿窒欲為養生要訣
【原文】
以後在家則蒔養花竹①,出門則飽看山水,環金陵百裏內外,可以遍遊也。算學書切不可再看,讀他書亦以半日為率。未刻以後於,即宜歇息遊觀。古人以懲忿窒欲為養生要訣。懲忿即吾前信所謂少惱怒也,
窒欲即吾前信所謂知節嗇也。因好名好勝而用心太過,亦欲之類也。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服。切囑!
——節錄自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九目
【注釋】
①蒔養:種養。
②未刻:相當於下午一點到三點。
【譯文】
以後在家時就種養花竹,出門則飽看山水,環金陵一百裏內外,可以遍遊一番。天文、數學一類的書切不可再看,閱讀其他書也以半天為準,下午三點以後,就應當歇息遊覽。古人以“懲忿窒欲”為養生的重要訣竅。所謂“懲忿”,就是我前麵信中所說的減少惱怒曰所謂“窒欲”,就是我前麵信中所說的懂得節儉。如果是因為貪圖虛榮、爭強好勝而用的心思太過分,也算是“欲”之類。藥雖然有利,害處亦隨之而來,不可輕易服用。切切囑咐!
【評析】
此篇的寫作宗旨是教育兒子修身養性、保養身體、處理好讀書與休息(包括遊玩)的關係。啟迪兒子明了以“懲忿窒欲”為養生要訣,不要“好名好勝而用心太過”,還特別指出“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月艮”,這些都是頗有見地的。
養生之道在順其自然
【原文】
老年來始知聖人教孟武伯問孝一節之真切淤。爾雖體弱多病,然隻宜清靜調養,不宜妄施攻治。莊生於雲院野聞在宥天下盂,不聞治天下也。”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生之法。爾熟於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養生亦然,治天下亦然。若服藥而日更數方,無故而終年峻補,疾輕而妄施攻伐強求發汗,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柳子厚所謂名為愛之其實害之,陸務觀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愚,皆此義也。東坡遊羅浮詩雲院野小兒少年有奇誌,中宵起坐存黃庭”輿下一“存”字,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蓋蘇氏兄弟父子皆講養生,竊取黃老微旨,故稱其子為有奇誌。以爾之聰明,豈不能窺透此旨?餘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爾以後不輕易服藥,自然日就壯健矣。
——節錄自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諭紀澤、紀鴻》
【注釋】
①孟武伯問孝:見《論語·為政第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孟武伯向孔子問孝順父母要怎麼樣,孔子說,父母唯恐子女有疾病,做子女的應該體貼父母,保重身子,不要使父母擔憂。
②莊生:即莊子(莊周)。
③在宥:莊子所論述的無為而治,任事物自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