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作字總要寫得秀。學顏、柳,學其秀而能雄曰學趙、董淤,恐秀而失之弱耳。爾並非下等姿質,特從前無善講善誘之師,近來又頗有好高好速之弊。若求長進,須勿忘而兼以勿助,乃不致走入荊棘耳!
——節錄自同治五年二月十八日《諭紀鴻》
【注釋】
①趙、董:指元朝書畫家趙孟頰、明朝書畫家董其昌。
【譯文】
凡是寫字總要寫得秀麗。學習顏(真卿)帖字和柳(公權)帖字,學它們的秀麗而且能雄勁有力曰學習趙(孟頰)帖字和董(其昌)帖字,恐怕學它們的秀麗但在輕軟浮滑上容易失誤。你在智力方麵並非素質低下,隻是從前沒有善於講解和善於誘導的老師,近來又很有些追求過高的目標和過快的速度。如果要求得進步,就要加強記憶,同時不要有所依賴,才不至於走入困境。
【評析】
要想把字寫得秀麗而且雄勁有力,隻有學習顏帖和柳帖曰如學習趙帖和董帖,“恐秀而失之弱耳”。曾國藩這種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方法,是完全可取的。
【原文】
湘鄉修縣誌,舉爾纂修淤。爾學未成,就文甚遲鈍,目不宜承認,然亦不可全辭。一則通縣公事,吾家為物望所歸於,不得不竭力讚助曰二則爾憚於作文③,正可借此逼出幾篇。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④,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爾篆韻抄畢虞,宜從古文上用功。餘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為恥;爾文更淺而亦獲虛名,尤不可也。或請本縣及外縣之高手為纂修,而爾為協修。
——節錄自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諭紀澤、紀鴻》
【注釋】
①纂修:編書籍的主編。
②物望:眾望;人望。
③憚(d6n):畏懼。
④為:擔當,作。
⑤蓑:蓑字書法。韻:詩賦辭曲。
【譯文】
湘鄉修縣誌,推舉你做主編。你學業沒有成就,作文甚遲鈍,自然不應該承認接受,然而也不可以完全辭掉。因為一則這是全縣公事,我們曾家既為眾望所歸,不能不盡力讚助曰再則你畏懼作文,正可借此機會逼出幾篇來。天下事無所擔當而成者極少,有所得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發有所逼迫而成者居其半。你篆字書法和詩賦辭曲抄畢,就應當從古文上用功。我不會作文,但略有文名,深以為恥曰你的作文更淺而亦得到虛名,尤不可也。或請本縣及外縣之高手為主編,而你可以為副主編。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書信中,就湘鄉修縣誌的主編一事答複兒子院一方麵,“爾學未成,就文甚遲鈍”,要謙虛點,不宜任主編(纂修)曰另一方麵,這是“通縣公事,吾家為物望所歸,不得不竭力讚助”,加之“正可借此逼出幾篇(文章來)”,因此可擔任副主編(協修)。這種指導很得體,很有分寸。
作文須講究支撐之意
【原文】
鴻兒文病在太無拄意淤,以後以看題及想拄意為先務。
——節錄自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諭紀澤、紀鴻》
【注釋】
①拄意:支撐的意義。
【譯文】
紀鴻兒作文章的毛病在於沒有支柱,以後應以審視題目思考支撐的意義作為首要的任務。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家信中告誡兒子,作文章不仔細審題、不思考全文中心結構是難作出好文章的。
作文以思路宏開為必發之品
【原文】
接紀澤六月二十三、七月初三日兩稟淤,並紀鴻及瑞侄稟信、八股。兩人氣象光昌於,有發達之概,惟思路未開,作文以思路宏開為必發之品③。意義層出不窮,宏開之謂也。
爾擬於《明史》看畢,重看《通鑒》,即可便看王船山之《讀通鑒論》。爾或間作史論或作詠史詩④。惟有所作,則心自易入,史亦易熟,否則難記也。
——節錄自同治五年八月初三日《諭紀澤、紀鴻》
【注釋】
①稟:下對上言事曰稟。此處指兒子對父親寫信言事。
②氣象:景況;情態。光昌:光彩美好。
③宏開:意義層出不窮。
④史論:評論曆史的著作。
【譯文】
接到紀澤兒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初三日兩次來信,並紀鴻兒及紀瑞侄的來信和八股文。紀鴻兒及紀瑞侄兩人作文的情態均光彩美好,有發達的氣概,唯有思路尚沒有全部打開。凡是作文應以思路大開為必發之品。意義層出不窮,即是宏開的意思。
你(指紀澤)打算於《明史》看完之後,重看《資治通鑒》,就可以順便結合看一看王船山的《讀通鑒蘇軾題竹論》。你有時候作一作史論文章,有時候作一作詠史詩。唯有寫作,則心自然容易投入,史書亦自然容易窯熟,否則就會難以記憶。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家信中既指出次子和侄兒作文情態雖好,但思路未開曰又指導長子讀和作應有機地結合,“則心自易入,史亦易熟”。這種針對性很強的教育兒侄的方法,表明了曾國藩的確是“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
詩文若非迥絕群倫不足以當大家之目
【原文】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麵貌,一種神態,與他人迥不相同。譬之書家羲、獻、歐、虞、褚、季、顏、柳,一點一畫,其麵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氣亦全無似處。本朝張得天、何義門雖稱書家淤,而未能盡變古人之貌。故必如劉石庵之貌異神異於,乃可推為大家盂。詩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迥絕群倫,不足以當大家之目。渠既迥絕群倫矣,而後人讀之,不能辨識其貌,領取其神,是讀者之見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