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諭兒篇(7)(1 / 3)

紀澤對陶淵明詩中的識度不能領會,你可以試取《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歸田園居》五首、《詠貧士》七首等篇去反複閱讀。如果能窺見他胸襟的廣大、寄托的。遠深刻,就會知道陶淵明對聖賢豪傑都已有了相當高深的造詣。你能尋覓出他詩中用意深刻之處,下次試著解說一兩首寄來給我。

你同時又問“氣勢、識度、情韻、趣味這四個方麵有一專長,是否必須兼有其他三個方麵,才是天合之作呢?”這是斷斷不可能的。韓愈的文章沒有陰柔之美,歐陽修的文章就缺乏陽剛之美,韓歐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難兼有了。凡是說兼有眾長者,都是一無所長的。

紀鴻說這個《四象表》的範圍是匠心獨運而成的,無論橫豎都相吻合,足見你善於領會。至於有純熟的文字功底,極力探求並加以仿效,固然屬於切實的工夫曰但青少年的文章,總是貴在氣勢景象不比尋常。如蘇東坡所說的蓬蓬勃勃,如鍋子不斷向上冒氣。古代的文章如賈誼的《治安策》、賈山的《至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韓愈的《原道》、柳宗元的《封建論》、蘇東坡的《上神宗書》,時下流行的文章如黃淳耀、呂留良、,枚、曹寅穀的,墨卷如《墨選觀止》、《鄉墨精銳》中所選的兩排三迭的文章,都具有最為盛大的氣勢。

你應當兼顧在氣勢上用工夫,不要隻在探求和仿效上下工夫。大概偶句多、單句少,段落多、分股少。不要拘泥於考場的格式,短時或三至五百字,長時或八至九百字、一千餘字,都沒有什麼不可。雖然是從《四書》裏出題目,或者用後世的曆史事實,或者議論當今的時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總的說來,必須把氣勢展得開一些,筆仗使得強一些,才不至於束縛拘滯,越緊越呆板。

【評析】

曾國藩一貫主張寫詩作文要領會氣勢、識度、情韻、趣味“四象”,其中尤以“氣勢”更為重要,並指出這四個方麵不必兼而有之,也不能兼而有之。因為“凡言兼眾長者,皆其一無所長者也”。這是曾國藩自身經驗之談。他在這篇家信中把自己摸索出來的心得體會用討論的方式指導兒子,自然會收到予貞期的效果。

閱書貴在有恒

【原文】

近年在軍中閱書,稍覺有恒,然已晚矣。故望爾等於少壯時,即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須有情韻趣味,養得生機盎然①,乃可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則不能真有恒也。

——節錄自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諭紀澤》

【注釋】

①生機盎然:生機,活力。盎然,盛貌。生機盎然,即生氣勃勃的意思。

【譯文】

我近年在軍中看書,稍微覺得自己有恒心了,然而已經晚了一點。因此,我希望你們於現在正當少壯之時,就立即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不過,閱書也必須講求情韻趣味,培養自己用之不竭的活力,方可以保持曆久不衰。

如果因拘謹勞苦而感到疲困,就不可能是真的有恒心。

【評析】

“若要讀好書,必須有恒心”。所以有恒心是讀好書的關鍵。曾國藩深感自己“閱書有恒”已經晚了一點,所以急切地把自己這一經驗教訓告訴兒子,勉勵兒子“於少壯時即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同時還啟迪兒子,必須講求情韻趣味,養得生機盎然,其恒心“乃可曆久不衰”。可見作為人父的曾國藩,其用心真可謂良苦。

練書法貴在困知勉了工夫

【原文】

高賢讀書圖爾學柳帖《琅琊碑》,效其骨力,則失其結構曰有其開張,則無其梡搏①。古帖本不易學,然爾學之尚不旬曰,焉能眾美齊備,收效如此神速?……餘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於,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以後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日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盂。數月之後,手愈拙④,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曰虞。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節錄自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諭紀鴻》

【注釋】

①梡(wdn)搏:梡,摩也。搏,拚搏。梡搏,即剛柔相濟的意思。

②困知勉行: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盡力實行。指人的知識必須克服困難才能得到,人的事業必須盡力實行才能成功。

③開張:指間架結構。

④拙:笨。

⑤亨通:通達。

【譯文】

你練習柳帖《琅琊碑》,模仿了它的骨力就失去了它的結構,顯示出了它的間架就失去了它的剛柔相濟。古代的書帖本來就不容易學,然而你學習古帖還不過十來天,怎麼能夠把古帖上所有的長處都學會,收效如此神速呢?……我對於所有的事情都用困知勉行工夫,你不可求名太急,求效太快。以後你每天練習柳體字一百個,逢單日用生紙臨寫,逢雙日用油紙摹寫。臨帖應當緩慢,摹帖應當快速,專門學習它的間架結構。等到幾個月後,手會感到愈來愈笨拙,字看起來寫得更醜,意味興趣也會越來越低,這就是所謂的“困惑”。遇到困惑的時候切莫間斷,熬過了這一關,便可以稍有進步。再進步還會再困惑,再強熬則再奮進,這樣一來自然會有通達精進的一天。不隻是習字,所有的事情都有極其困難的時候,能夠克服困難、排除障礙,取得進步的,便是好漢。

【評析】

凡事碰上極其困難的時候,隻有經過“再進再困,再熬再奮”的實踐過程,才能達到亨通精進的境界。這是曾國藩畢生事業有成的訣竅。在這封家信中,他把這個“成功秘訣”告訴了兒子,並教誡兒子“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這種看法是很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