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宋傳:宋人解說經義的文字。
④卷帙:通稱書籍的冊數。
⑤工:精巧;擅長。
【譯文】
你研究經學的時候,無論是看前人的注疏,或者是看宋人解說經義的文字,都應該虛心學習。其中有滿意的,則用紅筆把它標示出來曰如有懷疑的,則以另外的本子寫一小條,或者為之辯論,或者僅僅著錄幾個字,將來懷疑之處漸漸清晰了,又可以記於這一條底下,時間一長了逐漸形成有一定篇幅的冊數,就自然而然日見長進了。
你如果學賦,可以在每個月裏的逢三、逢八各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也可以僅數十字。或對仗或不對仗,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從你寫字、練字的姿態來看,以草書更為相宜,以後就專門練習真、草兩種字體,至於篆、隸兩種字體可以暫時擱置。因為真、草、篆、隸四種字體同時練習,恐怕將來不能——精巧、工夫到家。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家信中啟迪兒子如何研究經學、如何作劄記、如何學作賦、如何練書法。其分析具體細致,其指導切實中肯。他那用心之殷勤,他那希望子弟成才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溢於言表。
讀《文選》以醫“筆下枯澀之弊”
【原文】
爾明春將胡亥IJ《文選》細看一遍淤,一則含英咀華於,
可醫爾筆下枯澀之弊③;一則吾熟讀此書,可常常教爾也。
沅叔及寅皆先生望爾作四書文④,極為勤懇。餘念爾庚申、辛酉下兩科場⑤,文章亦不可太醜,惹人笑話。爾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書文三篇,倶由家信科舉殿試圖內封寄營中。
——節錄自鹹豐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諭紀澤》
【注釋】
①《文選》:指《南粼昭明文選》。
②含英咀華:指欣賞、玩味詩文的精華。
③枯澀:缺乏生氣而又深拗難懂。
④四書文:明清時期科舉的八股文堯時文。
⑤庚申:庚申年,即1860年。辛酉:辛酉年,即1861年。下兩科場:指兩科場落榜。
【譯文】
你可於明年春天將胡刻《文選》細細地看一遍,一則可以欣賞、玩味詩文的精華,醫治你作詩文時筆下枯澀之弊曰再則我熟讀過此書,也可以常常教你。
沅叔和寅皆先生都希望你練習作八股文、時文,極為殷勤懇切。我考慮你在庚申年、辛酉年兩次科場落榜,說明八股文章亦不可作得太差,惹人笑話。你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八股文三篇,倶由家信內封寄營中。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在啟迪兒子讀《文選》時,既講清讀《文選》的重要性,又說明自己熟讀過此書教起來很方便曰在勉勵兒子練習作八股文時,既告訴他長輩們對他寄予殷切希望,又指出曾家子弟文章作得不太像樣惹人笑話。同時,又規定兒子讀《文選》的時間和每月作八股文的篇數。曾國藩對兒子如此關心備至、體貼入微、指導中肯,所以收效也就十分顯著。
學做高郵王氏那樣的學問大家
【原文】
餘於本朝大儒,自顧亭林之外①,最好高郵王氏之學於。王安國以鼎甲官至尚書③,諡文肅,正色立朝?。生懷祖先生念孫⑤,經學精卓⑥。生王引之,複以鼎甲官尚書,諡文簡。三代皆好學深思。……餘自憾學問無成,有愧王文肅公遠甚,而望爾輩為懷祖先生,為伯申氏⑦,則夢寐之際,未嚐須臾忘也。懷祖先生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家中無之。伯申氏所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皇清經解》內有之。爾可試取一閱。
本朝窮經者⑧,皆精小學?大約不出段、王兩家之範圍耳⑩。
——節錄自鹹豐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諭紀澤》
【注釋】
①顧亭林:即明清之際的顧炎武,字亭林。
②高郵王氏之學:指清前期江蘇高郵地區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祖孫三代精於經學,故世稱高郵王氏之學。
③鼎甲:科舉考試中殿試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的總稱。官至尚書:王安國曾於雍正九年晉升兵部尚書,次年轉禮部尚書,後又遷吏部尚書,故雲官至尚書”。
④正色:指表情端莊嚴肅。
⑤懷祖:即王念孫。懷祖是他的字。
⑥經學精卓:指王念孫的經學精通卓越。
⑦伯申氏:指王引之。伯申是他的字。
⑧窮經:深入研究經籍。
⑨小學:即文字訓詁之學。
⑩段、王兩家:段指段玉裁,通經學,尤精小學曰王是指王念孫及其父王安國、其子王引之,精於名物考證,專於校勘、訓詁。
【譯文】
我對於本朝的最著名讀書人,除明清之際的顧炎武之外,就最愛好高郵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祖孫三代之學了。王安國以鼎甲而官至尚書,諡文肅,端莊嚴肅在朝供職。他生下王懷祖先生,懷祖名念孫,其經學精通卓越。懷祖先生生下王引之,又以鼎甲官至尚書,諡文簡。祖孫三代皆好學深思。……我自己深感遺憾的是學問無成,有愧於王文肅公甚遠,而希望你們這一代成為懷祖先生這樣的學問家,希望你們的下一代成為伯申先生這樣的學問家。我的這些希望即使在睡覺做夢的時候,一刻也不曾忘記。懷祖先生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家中是沒有的。伯申先生所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皇清經解》中刊載有的。你可試取一閱。
我朝深入研究經籍的人,都精通文字訓詁之學,不過大體上超不出段(玉裁)和王(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兩家的範圍。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