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愛寫字,這是一種很好的習性。不過,近來寫字的墨色不甚光潤,比較去年春夏之交的時候已略有退步。你以後練字,必須講究墨色。古代的書法家,沒有不善於講究墨色的,能夠令一種神光活色浮於紙上,這固然是由於學習書法十分勤奮、以筆蘸墨用得多了的緣故曰同時也由於墨的新舊濃淡,用墨的輕重快慢,都有精意運用到字上、紙上,所以能夠使神光氣質常寫常新了。
今年初次科考結束之時,不論中與不中,都沒有多大的關係。發榜以後就立即閱讀《詩經》注疏,以後深入研究經籍和勤讀史書,二者更替進行。我朝大儒如顧炎武、閻若璩、江藩、戴震、段玉裁、王念孫數位先生的著作,也不可不熟讀、不深思。時間很寶貴,一刻千金。以後寫給我的信件寄到軍營中來,不妨將自己胸中的體會,書籍上所得的知識,暢開思想發表自己的議論,使我能從中考察你的進步,所以書信文字不宜太少。特此告之!
【評析】
曾國藩在此篇中告誡兒子學詩須講究聲調,學字須講求墨色。同時還再三叮囑在科考結束之後,必須窮經讀史。“光陰難得,一刻千金”,敦促兒子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要用在學習上。曾國藩這種對兒子學習的循循善誘的精神,今天為人父母者仍可深思借鑒。
【原文】
聞兒經書將次讀畢淤,差用少慰②。自《五經》外,《周禮》、《儀禮》、《爾雅》、《孝經》、《公羊》、《穀梁》六書自古列之於經盂,所謂十三經也。此六經宜請塾師口授一遍④。爾記性平常,不必求熟。十三經外所最宜熟讀者莫如《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餘生平好此四書,嗜之成癖⑤,恨未能——詁釋箋疏⑥,窮力討治。自此四種而外,又如《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近人姚姬傳所輯《古文辭類纂》、餘所抄十八家詩,此七書者,亦餘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種⑦,吾以配之《五經》、《四書》之後,而《周禮》等六經者,或反不知篤好⑧,蓋未嚐致力於其間⑨,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爾⑩。吾兒既讀《五經》、《四書》,即當將此十一書尋究一番,縱不能講習貫通,亦當思涉獵其大略?,則見解日開矣。
——節錄自鹹豐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諭紀澤》
【注釋】
①次:依次曰漸次。
②差用少慰:指因此而稍感欣慰。
③《公羊》:即公羊傳》。《穀梁》:即:穀梁傳》。
④塾師: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場所的教書先生。
⑤嗜(shi):特別愛好。
⑥箋(jian):注解。疏:古書的注解,比注”更詳細
⑦凡:總共。
⑧篤好:十分愛好;很愛好。
⑨蓋:大既由於。
⑩爾:而已曰罷了。
涉獵:粗略地閱讀。
【譯文】
我聽說你將依次讀完那些經書,因此而稍感欣慰。除《五經》之外,《周禮》、《儀禮》、《爾雅》、《孝經》、《公羊傳》、《穀梁傳》等六種書,自古以來列之經典,合起來即稱之為十三經。讀這六種經籍,應該請私塾先生替你講授一遍。你記性平平常常,就不必講求熟練了。十三經之外,最應熟讀的莫過於《史記》、《漢書》、《莊子》、《昌黎先生集》等四本。我平生很喜歡這四本書,以致嗜之成癖,但遺憾的是沒能夠逐一作注,更沒能夠盡力研究。除這四種之外,又如《昭明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還有近代人姚鼐所輯錄的《古文辭類纂》、我所抄十八家詩,這七本書,也是我比較喜歡的。這七本和前麵四本加起來,總共十一本,我把它們配在《五經》、《四書》之後,而對於《周禮》等六本經籍反而不怎麼愛好,因而沒能在這上麵花力氣去鑽研,這是由於各人的性情興趣有所不同。你作為我的兒子,既然讀過了《五經》、《四書》,就應當將此十一本書探討研究一番,即使尚不能一氣貫通地講述,也該考慮粗略地閱讀,如果真能這樣,那麼你的視野就會日益開闊、見解就會日益增長了。
【評析】
曾國藩向來主張為學必須專精一業、專攻一學,他自己就說過“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但是他更主張在精讀的基礎上一定要廣泛涉獵,做到精讀和泛讀相統一。隻有這樣,才能開闊視野,才能增加見解,才能擴大知識。曾國藩在這封家信中提出的這種精讀結合泛讀、開闊視野的主張,對於今天的“讀書人”來說,是應該借鑒和吸取的。
治經、作賦、練字均須講究
【原文】
爾治經之時淤,無論看注疏於,看宋傳③,總宜虛心求之。其愜意者,則以朱筆識出曰其懷疑者,則以另冊寫一小條,或多為辯論,或僅著數字,將來疑者漸晰,又記於此條之下,久久漸成卷帙?,則自然日進。
爾若學賦,可於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或僅數十字,或對或不對,均無不可。
爾字姿於草書尤相宜,以後專習真、草二種,篆、隸置之可也。四體並習,恐將來不能一工⑤。
——節錄自鹹豐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諭紀澤》
【注釋】
①治經:研究經學。
②注疏:古代釋經之書,有傳、箋、解、學等名目,叫做注”。疏通其義謂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