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兩個字,最不容易領會其深刻含義了,我曾從意義上揣測而作這樣的理解院所謂“涵”,就好比綿綿春雨滋潤花草,好比清清渠水灌溉禾苗。春雨滋潤花草,太小了就難以使花草透濕,而太大了又容易使花草倒伏,恰如其分則會使花草浸濕而又滋潤。渠水灌溉禾苗,太小就會使禾苗幹枯,太大又會使禾苗淹沒,恰如其分就會使禾苗滋潤而茁壯。所謂“泳”,好比魚兒在水裏遊動,好比人們在水裏洗腳。程頤說魚兒在潭水裏跳躍,顯得十分活潑曰莊子說在橋上看魚在河裏遊動,人們哪裏知道它們不快樂呢?這是魚兒在水中得到的愉悅。左思曾經寫過“濯足萬裏流”的佳句,蘇軾也作過吟詠夜裏躺著洗腳的詩篇,還有沐浴完畢後的詩篇,這也可見天性就樂於在水中的人們所享受到的一種愉悅。善於讀書的人,必須把書籍看成是水,而將自己的心智當做花草,當做禾苗,當做遊水的魚,當做洗滌的腳,這樣一來,對於“涵泳”兩字,差不多可以明白它的深刻含意而且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了。你讀書能比較容易地解釋字麵意義,卻不能深入體會,現在你可以就朱熹說的“涵泳”、“體察”這兩句話去盡心盡力地探求一番了。
【評析】
曾國藩在家信中啟迪兒子,要想讀書真有心得,真見成效,一定要做到潛心探求其深刻內蘊,即所謂“虛心涵泳”曰一定要做到設身處地去體驗一番,亦即所謂“切己體察”。同時,他又嚴肅指出兒子讀書“易於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勉勵他們就朱熹說的“虛心涵泳”、“切己體察”這兩句話去盡心地探求一番。曾國藩所倡導的這種教子讀書的方法,仍然是值得我們今天做父母的和致力於讀書學習的年輕人效仿和借鑒的。
學詩須講究聲調,學字須講求墨色
【原文】
爾七古詩,氣清而詞亦穩淤,餘閱之忻慰於。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盂。餘所選抄五古九家、七古六家,聲調皆極鏗鏘?,耐人百讀不厭⑤。餘所未抄者,如左太衝、江文通、陳子昂、柳子厚之五古⑥,鮑明遠、高達夫、王摩詰、陸放翁之七古⑦,聲調亦清越異常。爾欲作五古七古,須熟讀五古七古各數十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⑧,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⑨,則下筆為詩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⑩,引出一種興會來?。古人雲“新詩改罷自長吟”,又雲“煆詩未就且長吟”,可見古人慘淡經營之時,亦純在聲調上下工夫。蓋有字句之詩,人籟也無字句之詩,天籟也?。解此者,能使天籟人籟湊泊而成?,則於詩之道思過半矣。
爾好寫字,是一好氣習?。近日墨色不甚光潤,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後作字,須講究墨色。古來書家,無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種神光活色浮於紙上,固由臨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緣於墨之新舊濃淡?,用墨之輕重疾徐,皆有精意運乎其間,故能使光氣常新也。
今年初次下場?,或中或不中,無甚關係,榜後即讀《詩經》注疏。以後窮經讀史?,二者迭進?o國朝大儒,如顧、閻、江、戴、段、王數先生之書,亦不可不熟讀而深思之。光陰難得,一刻千金。以後寫安稟來營,不妨將胸中所見,簡編所得,馳騁議論?,俾餘得以考察爾之進步,不宜太寥寥?。此諭!
——節錄自鹹豐八年八月二十日《諭紀澤》
【注釋】
①氣清:氣質清明。
②忻:同欣”。
③聲調:聲音所發生高低、長短、強弱、快慢、輕重的變化,稱為聲調。泛指音樂的曲調或吟誦詩文的音律節奏。
④鏗鏘:樂聲。
⑤耐:能。
⑥左太衝:西晉左思,字太衝,博學能文。江文通:南朝江淹,字文通,以文章見稱於世。
⑦鮑明遠:南朝宋人鮑照,字明遠,文辭瞻逸。高達夫:唐朝高適,字達夫,以詩見稱於世。王摩詰:唐朝王維,字摩詰,以詩畫著稱於後世。
⑧密詠恬吟:密詠:細聲長吟。恬吟:安然吟誦。
⑨拂拂然:風吹動貌。習:通曉;熟悉。
⑩琅琅:清朗、響亮的聲音。
興會:感發。
慘淡經營:本意指畫畫前,先用淺淡顏色勾勒輪廓,苦心構思,經營位置。後泛稱盡心規劃為慘淡經營”。
人籟:本意指竹製樂器,即排簫。後來泛指人所發出的音響。
⑩天籟:自然界發出的音響。
⑩湊泊:凝合;聚結。
⑩氣習·氣質與習性。
⑩臨池:池,指硯。臨池,指學習書法。染翰:翰,指筆。染翰,以筆蘸墨。
⑩緣:因為,由於。
下場:指科考收場和結局。
⑩窮經:深入研究經籍。
⑩迭:更替,輪流。
魯顧、閻、江、戴、段、王:分別指清前期的顧炎武、閻若璩、江藩、戴震、段玉裁、王念孫。
⑩簡編:古人或書於簡,或書於帛,或書於紙,編次成書。後世因泛稱書籍為簡編。
⑩馳騁:奔競;涉獵。
⑩寥寥:稀少。
【譯文】
你的七言古詩,氣質清明而詞亦穩妥,我看了以後甚感欣慰。凡是作詩,最要講究詩的音律節奏。我所選抄的五言古詩九家、七言古詩六家,詩的音律節奏都是十分悅耳的樂聲,能使人百讀不厭。我所沒有抄的,如左思、江淹、陳子昂、柳子厚的五言古詩,鮑照、高適、王維、陸遊的七言古詩,其音律節奏也清越異常。你想作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必須熟讀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各數十篇。起初可以高聲朗誦,以正其氣質曰接著細聲長吟,以玩其詩味。兩者並進,使古人的音律節奏,如風吹動一般達到喉舌使自己通曉而熟悉,那麼下筆作詩之時,一定會有好的詩句、好的聲調來到你的筆下。詩成後自己朗讀它,也會自己覺得清朗響亮而津津有味,引出一種新的感發來。古人說過“新詩改罷自長吟”,又說過“煆詩未就且長吟”,可見古人在盡心規劃之時,也純粹在音律節奏上下工夫。因為有字句之詩,是人所發出的音響曰沒有字句之詩,是自然界發出的音響。了解這點的,就可以使自然界發出的聲響和人發出的音響凝合聚結而成,那麼對於作詩的道理就懂得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