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誨弟篇(9)(2 / 3)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指出,大凡做人、做官,要謙遜有禮,溫文爾雅,寬宏大度,不可惡語傷人,不可過於小氣而得罪人。這一觀點體現了他老於官場世故的色彩。

使家勢經久不衰

【原文】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①,繼而流蕩,終而溝壑②,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③。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曰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曰孝友之家④,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諸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⑤。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⑥,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⑦,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

——節錄自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曰《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驕佚:驕橫放肆。

②溝壑(hfe):指人死了被棄屍溪穀。

③鮮:少。

④孝友:孝順父母,友愛兄長。

⑤科第:指科舉考試登第。仕宦:指做官。

⑥巍科:古代科舉試時,榜上名分等次,排在前列者。顯宦:顯赫之官。

⑦賢肖:賢能子孫。

【譯文】

我仔細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大凡天下做官的人家,其福祿大多隻一代享用就沒有了。其子孫起初驕橫放肆,接著流落放蕩,最終被人棄屍溪穀,能夠慶幸綿延一到兩代者不多見。做生意的人家,勤勞儉樸者能夠綿延三到四代曰既耕作又讀書的人家,謹慎樸實者能夠綿延五至六代曰孝順父母、友愛兄長的人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現今依靠祖宗所積累下來的恩德,少年得誌,深深憂慮我自己一個人會把這種恩德享用殆盡,所以告誡各位弟弟及兒輩們,但願成為耕讀和孝友之家,不可成為做官的人家。各位弟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也不可不勤,千萬不能時時存有讀書為了做官的想法。如果不能看透這其中的道理,即使是科考中榜名列前茅、做了顯赫之官,終究算不得祖父之賢能子孫,也算不得我們曾家之功臣。如果能看透這其中的道理,則是我所欽佩之至的人。

【評析】

曾國藩在上述這段富有哲理的文字中,反複強調家勢興衰與個人修身、立誌好壞有極其密切的關係。讀書不能為了做官,重要的在於知書達理,做一個好人。這樣家庭就會興旺發達,長久延綿而不致衰敗。這一家教觀至今仍有啟發意義。

敗拾條理

【原文】

我兄弟五人,無一人肯整齊好收拾者,亦不是勤儉人家氣象。以後宜收拾完整。可珍之物固應愛惜,即尋常器件亦當彙集品分,有條有理。竹頭木屑,皆為有用,則隨處皆取攜不窮也。——節錄自鹹豐四年五月初九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譯文】

我們兄弟五人,沒有一個有整齊收拾的習慣,這也不是勤儉人家的樣子。以後應該學著收拾房間,整齊器物。珍貴的東西自然應該愛惜,即使是平常的東西也要收集彙總,分門別類,做到有條有理。竹頭木屑,都是有用之物,這樣,隨便走到哪裏都會有撿取不盡的東西。

富厚堂內部分家具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家書中強調,“勤儉人家氣象”絕不是一句空話,應當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情做起,如養成愛整潔、好收拾、有條理的好習慣就是這個道理。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對傳統家教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曰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思想的繼承和闡發。

應以“勤敬”二字為法

【原文】

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曰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於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淤,務宜刻刻遵守。

——節錄自鹹豐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昆:兄。

【譯文】

家中兄弟子侄,總應該以“勤敬”二字為準則。一個家庭能勤勉恭敬,雖處亂世也會有興旺氣象曰一個人能勤勉恭敬,雖天資愚鈍也會有賢者智者的風度。我生平在這兩個字上努力不多,今天再三告誡你們兄弟及子侄輩,一定要時刻遵守。

【評析】

勤以律己,敬以待人,便是修身、齊家的根本。曾國藩在篇中具體解釋,勤則百業興旺,敬則溫良恭謹,以“勤敬”二字為法,任何時候都是可取的。這一觀點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其現實啟迪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嚴教子侄勤敬和

【原文】

兄弟姒娣總不可有半點不和之氣淤。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曰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曰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於族戚人家曆曆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諸弟不好收拾潔淨,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氣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後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得怠惰樣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