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誨弟篇(9)(3 / 3)

——節錄自鹹豐四年八月十一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擬娣:兄弟之妻的互稱。

②漸:浸染、漸進、逐步發展。

③架子:湖南俗語體麵”的意思。

【譯文】

兄弟嫂婦之間一定不要有半點不和氣的地方。大凡一個家庭,“勤敬”二字能做到一定程度,就沒有不興旺的道理;如果一點都做不到,就沒有不破敗的。“和”字能做到一定程度,也沒有不興旺的道理,不和睦相處就沒有不破敗的道理。各位弟弟不妨在鄉下將這三個字與親族人家——對照,一定會認為我講的不是歪理。你們幾個人不喜歡收拾整潔,比我還厲害,這也是一個家庭將敗落的征象。以後一定要細心收拾,即使是一張紙一根線,一片竹頭一塊木屑,都要收拾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給子侄輩做出榜樣。上一代疏懶怠惰,下一代驕奢放縱,就一定會有白天貪睡晚上貪坐、吸食鴉片等現象跟著出現。四弟、九弟比較勤快,六弟、季弟比較懶散,以後勤快的要做到更加勤快,懶散的要痛改前非,不要讓子侄輩學成那種懶散的樣子。切記切記!子侄輩除認真讀書以夕卜,應教他們掃地、抹桌椅、收糞、鋤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事情,絕對不要認為這些事情有傷體麵而不讓他們去做。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首先從小處著手,要求他的弟弟們以身作則,認清“一代疏懶,二代放縱”的危害性。然後針對弟弟們或勤或懶的具體情況,言辭懇切、情真意摯地提出了“勤者愈勤,懶者痛改”的殷切期望。最後要求他們教導子侄輩除讀書學習之外,還要多做諸如掃地、收糞、鋤草之類的粗活髒活,並特別告誡“切不可以有損體麵而不為”。這一家教觀,對於今人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也有借鑒意義。

教子侄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

【原文】

甲三、甲五等兄弟①,總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當此亂世,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多財則終為患害。又不可過於安逸偷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轎騎馬。又常常登山,亦可以練習筋骸②。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矢口謀所以自立矣。

——節錄自鹹豐五年八月二十七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甲三、甲五等兄弟:曾國藩的兒子和曾國潢的兒子等。

②練習筋骸:泛指鍛煉身體,磨煉意誌。骸:骨的總稱,又指整個形體。

【譯文】

甲三、甲五等兄弟,都應把養成勤勞刻苦的習性作為第一條準則。當此亂世,持家的原則是不可有多餘的錢財,多錢多財則終將成為禍害。又不可過於安逸懶惰。比如由新屋到老屋,一定要多多步行,不要坐轎騎馬。還要經常爬山,這可以強筋健骨。官宦人家,不蓄積錢財,可以使子弟自己認識到沒有什麼可倚仗的,一天不勤勞,就會有饑寒的危險。這樣他們就會逐漸養成勤勞的習慣,知道怎樣以自己的力量有所成就。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反複盯嚀他的幾位弟弟,一定要力戒“安逸偷惰”,始終以“寒素家風”自持。這一觀點,今天讀來仍值得借鑒。

教子侄當引入正大一路

【原文】

聞屢次長夫言及我家去年在衡陽五馬衝買田一所淤,係國藩私分等語。並雲係澄侯弟玉成其事。國藩出仕二十年,官至二品,封妻蔭子,且督師於外,薄有時名。今父親與叔父尚未分析於,兩世兄弟怡怡一堂,國藩無自置私田之理。……此風一開,將來澄弟必置私產於暮下③,溫弟必置私產於大步橋,植弟、季弟必各置私產於中沙、紫甸等處,將來子孫必有輕棄祖居而移徙外家者?。昔祖父在時,每譏人家好積私財者為將敗之征。……內子女流不明大義?,紀澤兒年幼無知,全仗諸弟教訓,引入正大一路。若引之入於鄙私一路,則將來計較錙銖?,局量日窄,難可挽回。子孫之貧富,各有命定。命果應富,雖無私產亦必自有飯吃曰命果應貧,雖有私產多於五馬衝倍蓰什佰輿,亦仍歸於無飯可吃。兄閱曆數十年,於人世之窮通得失思之爛熟。茲特備陳大日各,求澄侯弟將五馬衝田產為我設法出脫。或捐作元吉公祭田,或議作星岡公祭田餘,或轉售他人,以錢項備家中日用之需。但使不為我私分之田,並不為父親私分之田,則我之神魂為之少安,心誌為之少暢。

——節錄自鹹豐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五馬衝:地名。

②分析:分家析產。

③暮下:地名。下文大步橋”‘、‘中沙”野紫甸”亦同。

④徙(xl):遷移。

⑤內子:舊時對自己妻子的稱呼。

⑥錙(zi)銖:指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

⑦倍蓰(XI)什佰:即一倍五倍十倍百倍之意。

⑧祭田:其收益用於祭祀的田產。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