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篇中不僅在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克服陋習、如何愛惜聲名諸多方麵多次告誡其弟,而且在製勝之道在什麼、危急之時靠什麼等軍事方麵也能及時地給予啟發和指導。這對統領數十萬大軍的曾國藩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
【原文】
弟堅持不浪戰之義淤,甚是甚是。凡行兵須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左傳》所稱再衰三竭②,必敗之地。弟營現雖士氣百倍,而不肯浪戰,正所謂留有餘之力也。
——節錄自同治元年九月三十日《致沅弟》
【注釋】
①浪戰:輕率地發動戰爭。
②再衰三竭: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已到衰竭之時。語《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弟弟你堅持不輕率地發動戰爭的原則,很對很對。凡行兵打仗,必須保留著用不完的銳氣,保留著沒有用完的力量。《左傳》上所稱的力量一再消耗、已到衰竭之時的情況,是必敗之道。弟弟你營中現在雖然士氣百倍,而不敢輕易地發動戰爭,這正叫做保留沒有用完的餘力。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既肯定其弟曾國荃不輕易地發動戰爭的做法很對,同時更進一步告誡他行兵打仗,貴在保留沒有消耗的銳氣,保留沒有用完的餘力。
用兵應以全軍為上
【原文】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淤,保城池次之。弟自行默度於,應如何而後保全本軍。如不退而後能全軍,不退可也曰如必退而後能全軍,退可也。
——節錄自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日《致沅弟》
【注釋】
①全軍:保全軍隊。
②默度:暗自思忖。
【譯文】
用兵的原則,以保全軍隊為上,保全城池次之。你可以自己暗自思忖,應怎麼做才能最終保全自己的軍隊。如果不需要撤退就可以保全軍隊,不退也是可以的曰如果必須撤退而後才能保全軍隊,就應當毫不猶豫地撤退。
【評析】
“全軍為上,保城池次之”的用兵原則,是曾國藩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關於戰爭“重在保全自己,消滅敵人”這一優秀的軍事思想,同時也是他運用軍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總結出來的經驗。
應多用活兵輕兵
【原文】
弟在軍已久,閱事頗多,以後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輕兵,少用重兵。進退開合,變化不測,活兵也;屯宿一處,師老人頑①,呆兵也。多用大炮輜重②,文員太眾,車船難齊,重兵也曰器械輕靈,馬馱輜重,不用車船轎夫,飆馳電擊③,輕兵也。弟軍積習已深,今欲全改用活兵、輕兵,勢必不能,姑且改為半活半呆、半輕半重,亦有更戰互休之時。望弟力變大計,以金陵、金柱為呆兵、重兵,而以進剿東壩、二溧為活兵、輕兵,庶有濟乎④!
——節錄自同治元年十月二十曰
《致沅弟》
【注釋】
①師老:軍隊久於外,暮氣很重。人頑:士兵頑鈍而妄為。
清朝騎兵
②輜重:軍用物資。
③飆馳電擊:像狂飄一樣奔馳,像雷電一樣閃擊。形容來去疾速。
④庶:差不多,大概。
【譯文】
弟弟你在軍營已久,經曆的事情也很多,以後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曰多用輕兵,少用重兵。或前進,或後退,或分散,或集中,變化莫測,就是活兵曰老是屯駐住宿全在一處,軍隊久屯於外而暮氣日重,士兵也變得頑鈍而妄為,就是呆兵。多用大炮軍用物資,文職官員又多,車船無法全弄齊備,就是重兵曰器械輕巧靈活,利用馬來馱運軍用物資,不用車船轎夫,來去神速,就是輕兵。弟弟你的軍營積習已深,今想全改為活兵、輕兵,勢必不大可能,可暫且改為半活半呆、半輕半重,這樣也就會有輪流作戰、互相休整的時候了。希望弟弟你努力改變計劃院以金陵、金柱關為呆兵、重兵,而以進剿東壩和溧陽、溧水為活兵、輕兵,這樣大概就有成功之望了。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不僅指導其弟曾國荃多用活兵、輕兵,少用呆兵、重兵,而且在活兵、輕兵的使用問題上,告誡其可以有半活半呆、半輕半重的過渡形態,還可以有地域方麵的差別,不可全求統一。這種指導具體細致,訓誡體貼。
為官不可得罪紳士
【原文】
弟此次赴鄂,雖不必效沈、蔣之枉道幹譽淤,然亦不可如雲仙之譏侮紳士於,動成荊棘氣大約禮貌宜恭,銀錢宜鬆,背後不宜多著貶詞,縱不見德?,亦可以遠怨矣。
——節錄自同治五年三月十六日《致澄弟沅弟》
【注釋】
①枉道:不用正道以求容取媚。《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冶幹譽:追求名譽。
②雲仙:即郭嵩燾。
③動:動不動就。
④德:感激。
【譯文】
沅弟這次赴湖北上任,雖然不必仿效沈葆楨、蔣益澧等人特意去求容取媚、追求名譽,但也不能像郭嵩燾那樣去譏笑、侮辱紳士而動不動就樹敵。正確的辦法是院大體上要謙遜、禮貌待人,在用錢方麵要稍稍鬆動些,不要背著別人去貶低人家。能做到這樣,即使沒有人感激你,也不會有人抱怨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