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當量而後入
【原文】
兵凶戰危,一經帶勇,則畏縮趨避之念決不可存。兵端未息,恐非二三年所能掃除淨盡,與其從事之後而進退不得自由,不如早自審度,量而後入,想諸弟亦必細心籌維也淤。
——節錄自鹹豐五年十——月初四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籌維:謀劃思考。
【譯文】
帶兵打仗是凶險莫測的事。一旦決定帶兵,就絕不可有任何畏縮趨避的想法。戰亂不止,恐怕不是二三年能夠平定的。與其帶兵以後不能隨便退出,不如自己盡早慎重考慮,權衡利害以後再參與其事。我想,各位弟弟也一定會細心謀劃的。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繼上封家書之後,諄諄告誡諸弟於進退之間宜“早自審度,量而後入”。想出外“做事”,就一定要立誌把事情做好,千難萬難,都應任勞任怨,絕不可存“畏縮趨避之念”。在這裏,充分體現出曾國藩講求實際的思目。
【原文】
軍營雖以人多為貴,而有時亦以人多為累。凡軍氣宜聚不宜散,宜憂危不宜悅豫①。人多則悅豫,而氣漸散矣。營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營,人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後枝有所托曰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後椽瓦有所麗②。……遇小敵時,則枝之茂、椽瓦之美盡可了事曰遇大敵時,全靠根株培得穩,柱梁立得固,斷不可徒靠人數之多、氣勢之盛。倘使根株不穩,柱梁不固,則一枝折而眾隨之,一瓦落而眾椽隨之,敗如山崩,潰如河決。人多而反以為累矣。史冊所載戰事,以人多而為害者不可勝數。
來信言弁目太少③,此係極要關鍵。……凡將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④,三曰臨陣膽識,四曰營務整齊。……賢弟當於此四大端下工夫。而即以此四大端察同僚及麾下之人才。
——節錄自鹹豐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致沅弟》
【注釋】
①悅豫:喜樂。
②椽:椽子,放在檁子上架屋瓦的木條。麗:附著。
③弁目:清代低級武官的通稱。
④覘(chan):窺視,觀測。
【譯文】
行軍打仗以人多為好,但有時也有因人多而招至失敗的。大凡軍隊士氣宜聚而不宜散,宜居安思危而不宜耽於安樂。人多就容易喜樂無度,而士氣也就慢慢渙散了。營旅雖多但可依靠的不過一兩個營,人數雖多而可倚仗的也隻有一兩個人。像樹木一樣,根深株實,枝《才有所依托曰像房屋一樣,柱梁穩固,椽瓦才有所附麗。……遇小股敵人,依靠枝的茂盛、椽瓦的齊整就可以對付。遇強敵勁敵,那就全靠根株培得穩、柱梁立得固,絕對不可隻靠人數多、氣勢盛。假如根株不穩當,柱梁不牢固,那麼隻要一根樹枝斷了,所有的樹都會隨之飄零曰一塊屋瓦掉了,所有的椽條都會隨之坍落。兵販如山崩,兵潰如河決,人多反而成為一種拖累。史書所記載的戰例,因為人多重“根株”、“柱梁,而招致失敗的不計其數。
你在來信中說弁目太少,這是關鍵的關鍵。……選拔將才有四條標準院一是知人善任,二是善於觀測敵情,三是臨陣不亂,有膽有識,四是營務管理,整齊劃一。……賢弟應當在這四個方麵下工夫,同時也就用這四條標準去觀察同事及屬下中有沒有這類人才。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對當時正率領湘軍一部赴援江西吉安與太平軍作戰的曾國荃,全麵地闡述“軍氣宜聚不宜散,宜憂危不宜悅豫”,及如何重視“骨幹”,有意識地發現培養“根株、柱梁”等觀點。單就治軍思想而言,至今仍可借鑒。
吏才應更優於將才
【原文】
吾不以弟得升階為喜,喜弟之吏才更優於將才,將來或可勉作循吏淤,切實做幾件施澤於民之事,門戶之光也於,阿兄之幸也。
——節錄自鹹豐八年五月初六日《致沅弟》
【注釋】
①循吏:奉職守法的官吏。
②門戶:家,門第。
【譯文】
我不以弟弟你得以升遷而高興,所要高興的是弟弟你做官的才能更優勝於做武將的才能,將來你或許可以勉力做一名奉職守法的官吏,切實做幾件施予恩澤給老百姓的事情,這才是為家庭增光,也是我這個做兄長的最感到慶幸的事情。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告誡其弟曾國荃,不要為了升官而感到高興,應當重在奉職守法,為民請命,做一名好官。這一觀點至今仍有其可借鑒的意義。
治軍以愛民為第一義
【原文】
蘇州閶門淤外民房十餘裏,繁華甲於天下,此時乃係金陵大營之逃兵潰勇先行焚燒搶劫②,而賊③乃後至。兵猶火也,弗戢自焚④,古人洵不餘欺⑤。弟在軍中,望常以愛民誠懇之意,理學迂闊之語時時與弁兵說及,庶勝則可以立功,敗亦不至造孽。當此大亂之世,吾輩立身行間⑥,最易造孽,亦最易積德。吾自三年初招勇時,即以愛民為第一義。曆年以來,縱未必行得到輿,而寸心總不敢忘“愛民”兩個字,尤悔頗寡。
——節錄自鹹豐十年四月二十二曰《致沅弟》
【注釋】
①畫(chang)門:神話傳說中的天門、宮門。
②金陵大營:清軍為圍剿太平天國起義在南京城外建立的兵營。1861年5月,該營被太平天國李秀成等部攻破。
③賊:曾國藩對太平軍的汙稱。
④弗戢(侏)自焚:如不加止息,就會自我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