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誨弟篇(7)(3 / 3)

【評析】

這則家訓告訴我們院強要強在自修處,也就是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素質的提高。隻有通過日積月累,細細琢磨,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行,那才叫真正的“強”。

應有打脫牙和血吞的堅韌之氣

【原文】

弟之憂灼①,想尤甚於初十之前。然困心橫慮②,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③。李申夫嚐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誌之訣,不料被申夫看破。餘庚戌、辛亥年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④,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軍之敗、三縣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虞。惟有一次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節錄自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致沅弟》

【注釋】

①憂灼:憂愁焦急。

②困心橫慮:即“困心衡慮”,心意困苦,思慮阻塞。意謂盡心竭慮,經過痛苦的思考。

③玉:幫助,愛護。

④唾罵:鄙棄辱罵。

⑤聲口:言語。

【譯文】

你的憂愁焦急,想來比初十以前更厲害了吧。但是心意困苦,思慮阻塞,正是磨練英雄、助你成功之時。李申夫曾說我慪了氣從不說出來,一味忍耐,慢慢再自己努力圖強,因而他引用諺語說院“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兩句正是我生來咬牙立誌的要訣,不想被申夫看破。我庚戌、辛亥年間被京城權貴所鄙棄辱罵,癸醜、甲寅年間被長沙滿洲兵將所鄙棄辱罵,乙卯、丙辰年間被江西巡撫所鄙棄辱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打脫牙的時候可以說是很多次了,沒有一次不是和血吞下去。弟弟這次郭軍之敗、三個縣之失,也很有打脫門牙的景象。你來信常常怪運氣不好,這就不像好漢的口氣了。隻有一個字不說,咬緊牙關,慢慢自己努力圖強罷了。

【評析】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許多坎坷不平之事,不如意事常有,關鍵是如何對待。有的人在挫折麵前一蹶不振,自甘沉淪,但也有人將挫折化為動力,奮鬥不止,自強不息。這是曾國藩從人生閱曆中得來的深刻感受。“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一名言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能屈能伸的秘訣在於一個“悔”字

【原文】

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①。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②,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③。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曰達者,辦事圓融④,行得通也。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製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⑤,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箴砭?,必有大進。……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節錄自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致沅弟》

【注釋】

①得力:得到助力。後常指能幹,有所作為。

②屈伸:屈曲而伸展,也指隨時而進退。行藏:《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日: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吾與爾有是夫!”謂出仕即行其所學之道,否則退隱藏道以待時機。後因以“行藏”指出處或行止。

③尤:指責,歸罪。

④圓融:佛教語。破除偏執,完滿融通。

⑤儆惕:即警惕。

⑥箴砭:砭,古代治病的石針。以診治病痛比如指出糾正錯誤。後引申為規諫之意。

【譯文】

為兄我自己悟出近年能有所作為主要靠一個“悔”字訣。我過去曾自認為本領很大,能屈能伸,可進可退,又常常看到人家的不足。自從丁巳、戊午年間大悔大悟之後,才知道自己沒有一點本領,什麼事情都能看到人家有幾分正確的。因此從戊午年到現在的九年,與四十歲以前大不相同,大約是以能立能達為行動的根本,以不怨不尤為行為準則。立,就是發憤圖強,在社會上站得住曰達,就是辦事完滿通融,在社會上行得通。我九年以來,痛下決心戒掉沒有恒心的毛病,看書寫字,從不間斷,選將練兵,也非常用心,這都是發憤圖強以爭取站得住的工夫。所寫的奏疏公文,用詞再三考慮,沒有一句與事實不符的話,也沒有一個誇耀自己的詞語,這都是完滿通融以求得行得通的工夫。至於怨天我曆來有所不敢,指責別人則經常免不了,但也都隨時強製自己克服這個毛病。弟弟如果想告誡自己以求上進,似乎可以考慮學習為兄丁巳、戊午兩年的悔悟,然後痛下決心規諫自己,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默默地記住一個“悔”字,沒有什麼事是不可挽回的。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反複強調,一個人在誌得意滿之時,還須抽身退步,閉門思過,以能立能達為體,不怨不尤為用,方能在人世間站得住、行得通,其聰明才智才能發揮出來,事業才有所成。這一思想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居安應思危

【原文】

弟克複兩省,勳業斷難磨滅①,根基極為深固。但患不能達,不患不能立曰但患不穩適,不患不崢嶸於。此後總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吾亦不甘為庸庸者,近來閱曆萬變,一味向平實處用功。非委靡也③,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