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誨弟篇(7)(2 / 3)

弟近年於阿兄忿激之時①,輒以嘉言勸阻曰即弟自發忿激之際,亦常有發有收。

以後吾兄弟動氣之時②,彼此互相勸誡,存其倔強③,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節錄自同治三年六月H一日《致沅弟》

【注釋】

①忿激:忿,憤怒,怨恨。激,激動。

②動氣:生氣,憤怒。

③倔強:直傲不屈於人。

【譯文】

弟近年在哥哥憤恨激動的時候,就以好言勸阻曰就是弟自發脾氣,憤怒激動的時候,也常常有發有收。

以後我們兄弟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彼此要互相勸誡,保存直傲不屈於人的倔強的一麵,而克服容易忿怒、激動的一麵,這樣做就好了。

【評析】

在這篇家訓中,曾國藩從另一個角度勉勵曾氏兄弟之間,以後彼此互相勸誡,存其倔強而去其忿激,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

【原文】

吾家祖父教人①,亦以“儒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於,必須有倔強之氣。

——節錄自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致沅弟》

【注釋】

①祖父:即曾玉屏,字星岡,習稱星岡公。

②自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有所建樹。

【譯文】

我家祖父星岡公曾經在教誨後人的時候,也以“儒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有所建樹的話,就必須要具備有直傲不屈於人的倔強氣質。

【評析】

曾國藩諄諄告誡自家弟弟:男兒要自立,必須克服“儒弱無剛”的毛病,必須具備倔強的氣質。

功成身退

【原文】

弟回籍之折①,餘斟酌再三,非開缺不能回籍於。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節錄自同治三年九月初三日《致沅弟》

密折專用厘

【注釋】

①折:奏折。凡臣下進本,直接呈送皇帝者,用折子,稱奏折。

②開缺:凡實缺官員,犯過失而罪不至降職、革職者,即飭令開去本職。官位低者另候補委,官位高者另候簡用。

【譯文】

你這次請求回原籍的奏折,我斟酌考慮再三,如果不采取開缺的辦法是不能回籍的。……功成必須身退,而且愈快愈好。

【評析】

清兵攻下金陵後,曾國荃權勢更大,滿漢統治者內部原來潛伏著的矛盾與危機愈來愈激烈,愈來愈嚴重。於是曾國藩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讓其弟開缺回籍以避禍,並且提醒他“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

【原文】

沅弟愛博而麵軟,向來用人失之於率①,失之於冗②。以後宜慎選賢員,以救率字之弊曰少用數員,以救冗字之弊。位高而資淺,貌貴溫恭,心貴謙下③。天下之事理人才,為吾輩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存一自是之見。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二者本末倶到,必可免於咎戾?,不墜令名。

——節錄自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致澄弟沅弟》

【注釋】

①率:輕率。

⑦冗:多餘,閑散。

③謙下:謙讓。

④咎戾:災禍,罪惡。

【譯文】

沅弟用人喜歡求多求廣而又礙於情麵,要求不嚴,因此長期以來,在用人方麵有過於輕率、過於冗雜的毛病。以後應當慎重選拔賢才,以克服輕率的毛病曰少任用一些人,以糾正冗雜的毛病。身居高位而又資曆短淺的,外表一定要溫文、恭敬,內心一定要謙遜、虛心。天下的事理、人才,為我們所不了解的有很多,為我們所料想不到的有很多,千萬不要有自以為是的想法。用人不輕率、冗雜,居心不驕傲、自滿,能自始至終堅持這兩點,一定可以避免災禍,不致喪失你的好名聲。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提出的“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的觀點,是他從政為官數十年之經驗總結,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求強當在自修處著力

【原文】

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①曰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於,不盡由於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③。孟子之集義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為鬥智鬥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輿。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倶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節錄自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致沅弟》

【注釋】

①臣工:群臣百工。《詩·周頌·臣工》:“嗟嗟臣工,敬爾在公。”

②天命:指天數定則,有唯心主義色彩。

③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均為古代所謂的賢能之人。

④集:聚集,積累。慊(qife):滿足。

⑤自反:反躬自問,反求之於自己。

⑥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相傳其有勇力,故後來作為勇士的代稱。

⑦迥異:遠遠不同於。

【譯文】

凡國家要強盛,必須多任用賢明的群臣百工曰家庭要興旺,必須多出賢良子弟。當然,這也關係到自然規律,不全是靠人的謀算。至於一個人要自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類型。孟子的積聚善事而感到滿足,也就是曾子的反躬自問而退讓。唯有曾子、孟子與孔子所說的仲由那樣的強盛,大約可算是能保持久些、長些。除此之外,靠鬥智鬥力得來的強盛,則有因為智、力勝人一籌而興旺發達的,也有因智、力過人而慘遭失敗的。自古以來像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他們的智力都遠遠超過世人,但他們的災難、失敗也與一般人迥然不同。近世像陸、河、肅、陳都是我所知道的智力過人的人,但都不能保證他們有好的結局。因此我們在自我修養處去追求超人一等則可,在勝過別人的地方去爭強好勝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