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早在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即在東北鬆遼平原和朝鮮半島設立四郡,由中央直接管轄,其中的玄菟郡首縣高句麗縣,為高句麗族聚居之地。到了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餘國的王子朱蒙為了逃避宮廷內部的血腥鬥爭,全身遠害,逃離扶餘國南下,曆經艱難險阻,終於選定了桓仁的五女山,作為山寨,始建城郭。立國伊始,尚稱卒本扶餘,經過十餘年的殺伐征戰,並吞了沸流等小國,逐漸確立了盟主地位,使國家不斷地強盛;到了他的兒子類利嗣位,於公元14年占領了高句麗故地之後,才易名為高句麗國。為頌揚父王建國的豐功偉烈,晉封朱蒙為始祖東明聖王。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四十年後,高句麗將都城遷往吉林輯安(今集安)。
十六國北朝之際,慕容鮮卑以龍城(今朝陽)為都建立了“三燕”。其中的後燕,有一位被稱作“蘭妃”的女子,頗富傳奇色彩。
慕容垂建立後燕國,南北奔逐,長年在外,後兵敗身死,太子慕容寶逃回龍城,為其兒女親家、鮮卑貴族蘭汗所殺。寶子慕容盛急回龍城奔喪,卻被嶽父蘭汗拒之門外。女兒蘭氏,對丈夫一往情深,便不停地在父親麵前哭訴、講情,終於使父親心軟,丈夫得以順利進城,並被蘭汗封為侍中。
但慕容盛始終懷恨在心,暗中策劃討伐蘭汗。他的圖謀為蘭汗之子蘭穆察知,遂勸父親盡早除之。蘭氏對丈夫一向癡心相愛,得知這一信息後,心地善良的她,不相信丈夫會有危害父親的圖謀,反認為是哥哥蓄意誣陷;於是,勸慕容盛裝病,以此穩住蘭氏父子;然後又向母親乙氏乞求援救。乙氏心疼女兒、女婿,便反複向丈夫哭訴,從而使慕容盛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誰知,癡心女子遇見了負心漢—慕容盛對蘭氏竟然毫無感情,隻不過虛與委蛇,在關鍵時刻利用一下;不久後,即趁蘭汗父子喝得酩酊大醉,將其全部殺戮。慕容盛稱帝後,又想殺掉妻子蘭氏,多虧其嫂丁氏慷慨陳詞,仗義解勸,蘭氏才免除一死,但終因嶽父蘭汗之故,不肯立她為皇後,所以,通常隻稱之為蘭妃。未出三年,慕容盛即被殺,不久後燕也滅亡了。由於史書失載,後人不知這個重情重義的女子歸宿如何。
隋唐兩代,都曾在遼東發生過同高句麗的戰爭,至今,蓋州、海城、鳳城一帶留下了大量戰爭遺跡。隋煬帝曾揮師遼陽,有《紀遼東》詩二首;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親征遼東,攻下遼陽後,寫了《遼城望月》、《傷遼東戰亡》等詩文。
遼代,遼寧以遼陽為中心;但由於耶律倍的關係,北鎮(閭山)受到特殊關注。對於這座名山,契丹人似乎葆有一種先驗的特殊的情感。公元十世紀之初,醫巫閭山即已顯現其鮮明的區位優勢,它是經略東北、聯結漠邊、溝通海外、雄視中原的戰略要地。加之物產豐富,文化發達,遼王朝視之為揮師南進、與北宋王朝爭衡的可靠後方和理想跳板。至今,在閭山上下方圓幾十公裏的範圍內,仍然遍布著許多遼王朝的曆史文化遺存。就中以埋葬耶律倍的顯陵最為重要。遼代帝王的陵墓群,位於閭山腳下、距城十公裏的龍崗村。以顯陵和乾陵為主陵,另有十三座袝陵。顯陵為耶律倍終古長眠之地;袝於顯陵的有耶律倍的長子、遼朝第三代皇帝遼世宗,及其三弟平王耶律隆先、四弟晉王耶律道隱。乾陵葬有耶律倍的孫子景宗皇帝及其妻子蕭綽—即攝政二十七年,卓有建樹,在中國曆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傑出的女政治家承天皇太後。袝於乾陵的有景宗的子孫耶律隆慶、耶律宗政、耶律宗允等多人。遼代著名政治家、宰相耶律隆運(漢名韓德讓)和後來做了金人俘虜的遼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也都葬於此。就這樣,自創國之初以迄呼喚改革的中葉,直至晚歲播遷,契丹皇族特別是耶律倍一支,與醫巫閭山膠葛重重,曆時長達二百年之久。
閭山自東北逶迤西南,綿延百裏。其地為塞外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遊牧民族文化同漢族封建文化交融互彙的結合帶,也是儒學與佛、道、薩滿各教激蕩、糅合的角鬥場。如果說,“整個內蒙是古代遊牧民族的曆史舞台”,呼倫貝爾草原“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著名曆史學家翦伯讚語)那麼,醫巫閭山一線則是他們研習中原文化、接受華風洗禮的大課堂。
遼海地區也是金代女真族的統治區域,海陵王被殺後,金世宗登極就在遼陽。
蒙古族。元朝統治者為了管轄東北地區的各民族,在東北地區建立了行省製度,以統治整個東北地區。開始時在遼寧設立東京行省,省治最初設在遼陽,後遷往鹹平府(今開原老城),後來又以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作為省治。東京行省後改為遼陽行省,其下轄七路一府,並且始設沈陽路。
後金崛起於遼東,爾後的明清戰事,整個集中在這裏,這裏成了清朝的龍興之地。從費阿拉、赫圖阿拉到界凡城、薩爾滸,再到遼陽、沈陽,然後進關,統一中國。要研究清代和滿族曆史特別是清前史,遼寧是絕對繞不開的。
遼寧有三個城市建過都,朝陽、遼陽、沈陽。兩句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
三
那年我到德國,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貝塔斯曼圖書出版公司老總看到我的英譯本《北方鄉夢》,希望我詳細地介紹一下遼寧古今的情況。我說,在舊時代,人們一般地都說,東北地區有“三種人”:土匪軍閥多、開國帝王多、流放文人多。這是事實,但並不止此。單講遼寧一個省內,同這裏有關係的(或在這裏出生,或祖籍在此,或曾長期居留,或參與了重大事件的)古代名人,我可以開列一個長長的大名單。當時我沒按順序,未加分類,隨想隨說,就曾提到曹雪芹、納蘭性德、曹寅、程偉元、高鶚、尹湛納希、耶律倍、努爾哈赤、皇太極、莊妃、王爾烈、函可、伯夷、叔齊、丁令威、管寧、公孫度、公孫淵、朱蒙、慕容家族、薛仁貴、安祿山、史思明、蕭太後、蕭觀音、王庭筠、範文程、李成梁、李滿柱、尚可喜、於成龍、毛文龍、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關向應、盛世才、燕太子丹、秦開、完顏雍、耶律楚材、左良玉、袁崇煥、吳三桂、陳夢雷、蕭軍、端木蕻良等五六十人,沈陽學者初國卿主編的《遼海名人詞典》收入兩千五百二十三人。
那麼,為什麼給人感覺好像沒有幾個呢?
一是由於沒有進入通俗文藝和現代媒體,像小說、戲劇、影視、評書、鼓詞、繪畫、傳說等,所以流傳不廣,未能家弦戶誦,深入人心。實際上,他們許多人的曆史地位、社會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二是受正統史觀影響,所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少數民族曆史文化,向來不受重視。現在,說起趙匡胤、武則天,幾乎無人不曉;而努爾哈赤、契丹蕭太後的功業,絕不比他們差,在南方知道的卻不多。
三是由於開發較晚,交通阻塞,古代的中原文人沒有涉足,留下的詩文很少。有的倒是:“馬後桃花馬前雪,叫人爭得不回頭。”而武將很多,卻不寫詩文。但是,隋煬帝、唐太宗可都留下了詩篇,寫得深刻感人。
四是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滿文,雖有記載,但識別不易,傳播受到限製。
五是現當代,東北三省本應聯合起來搞一些係統的文史研究,但就是沒有張羅。
這裏要說兩句話:第一句話,承認我們的文化積澱、文化底蘊、文化土層,確實沒有京津滬、江南地區那樣深厚;第二句話,深淺是比較而言,絕對不能認為我們沒有,或者說很差,甚至一片空白。既然不是空白,那我們就應該深入發掘,仔細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