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遼寧 欣賞遼寧 熱愛遼寧(1 / 3)

認識遼寧 欣賞遼寧 熱愛遼寧

—2013年4月27日在遼寧省博物館的演講

任何人,任何物事,任何地域,無一例外,都有自己的故事。遼寧作為神州大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養我們這些兒女的一方熱土,自然也有她的故事。我們有義務、有責任、也有能力講好她的故事。

這是一篇大文章,或者說是一部大書。大書總有它的開篇,像《三國演義》那樣:“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遼寧這部大書的開篇,是我在遊覽朝陽槐樹洞時所寫的七絕:“本地風光原秀美,家山泉水也澄清。神槐寶洞饒姿媚,絕勝他鄉萬裏行。”

下麵就講遼寧的故事,可以包括四部分:一是,遼寧的前世今生,遼寧在中華文明史的曆史地位;二是,曆史上,遼寧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遼寧曆史上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名人眾多;四是,遼寧的風景名勝獨具特色。

我之所以要講這麼四個故事,主要是針對有人說的:“遼寧有曆史,沒文化;有景區,沒風景。”那麼,我們就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從四個方麵進行論證,看看到底是不是這樣。

中華文明號稱有五千年的曆史。可是,要講原始人類的出現就遠不止此了。從大量的史前文化遺址看,中國西南部早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就有原始人類“元謀人”出現了;中原地區有大約七十萬年到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那麼,遼寧呢?有距今二十八萬年的營口“金牛山人”,距今約十萬年的本溪“廟後山人”、朝陽喀左的“鴿子洞人”。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就古文化遺址來說,在黃河流域有距今六千年的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長江流域有距今六千至七千年的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遺址;而在遼河流域,遼寧阜新則有八千年前的查海遺址,七千年前的沈陽新樂遺址,五千五百年前的朝陽牛河梁祭祀遺址。這有力地說明了遼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不僅此也,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指出:“在相距幾十公裏的建平、淩源兩縣交界的牛河梁,相繼發現了一座女神廟,多處積石塚群,以及一座類似城堡的方形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發現了一個如真人一般大的彩色女神頭塑以及大小不等、年齡不同的成批女性裸體泥塑殘塊及多種動物形玉、石雕刻,特別是幾種形體不同的玉雕龍。這些考古發現已遠遠不是原始氏族製度所能涵蓋解釋的內容,已有突破氏族製度的新概念出現,說明中國早在五千年前,已經產生了植根於公社,又淩駕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形式,這一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即便是按照目前學術界共同認可的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始於商代的觀點,就文字記載來說,至少在商末周初,它的統治勢力已經到達了遼寧地區。這可以從三個方麵加以印證。

一是箕子東遷問題。據史書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君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滅商後,率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藥、卜筮皆從而行。到了朝鮮半島北部的平壤之後,被那裏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學者考證,以航海術未甚發達之日,橫穿風濤洶湧的渤海不大可能,自以“遵陸而往為可靠”。就是說,必然是經過幽燕,取道遼西、遼東,渡鴨綠江過去的。這一推斷現已得到考古發掘證明。那麼,遼寧地區作為“文化中轉站”,在這場跨區域的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周武王踐位的第十三個年頭,箕子主動率眾朝周,接受封號,然後返回朝鮮,此後子孫世代襲封,史稱“箕子朝鮮”。它的主要居民屬於穢貊係,其封疆最初包括今遼寧東部。說明從西周以來遼寧地區已經在中原王朝地方行政區劃之內了。

二是,孤竹國的所在。它是商的同姓諸侯國,多部古籍認定,其地在今遼西喀左一帶。著名學者唐蘭、李學勤先生以古文獻和喀左北洞村出土文物為佐證,都堅定地主張:遼西是孤竹國之所在,“喀左屬孤竹無疑”,是“伯夷、叔齊的故鄉”。現今考證,孤竹國曆時千餘年,其都城多次變動,基本上是在灤河、青河、大淩河範圍內,由南往北遊動,到了商朝中後期,經濟文化中心轉至喀左孤竹城。

三是,與此相關聯,在遼西地區大淩河兩岸,大量出土商周時期的帶有主權象征的青銅禮器,以及許多青銅刀劍和器皿。僅喀左一地,即有六批六十九件,有些器皿上,刻有“孤竹”銘文。說明了商周時代此間文化的發達,以及人員往來的頻繁,它是商周時期中原文化以不同形式和渠道向遼海地區和朝鮮半島傳播的物證;當然,也有可能是戰國時期燕國王室東奔遼東時所攜帶的貴重禮器。

戰國中期前後,隨著燕國成為“七雄”之一,經濟、軍事迅速擴展,今天的遼寧全境已盡入燕國版圖,僅遼西的淩源、建平、喀左、建昌一帶,現已發現燕城遺址達二十座;到了戰國晚期,更向遼東地區擴展。這為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的發展與融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遼寧卷》編者指出:就在燕文化於燕山以南地區幾經曲折不斷發展之際,雄踞燕北的以諸戎狄、東胡和貊族的多種文化也逐漸強大起來,“與燕文化進行著多種形式的接觸、交流與碰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遼寧地區即成為最活躍的一個文化熔爐”。燕文化在長城線上與線外,以及廣大遼西地區,出現了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滲透的情景。大量出土的鐵器、銅器、貨幣以及眾多城池遺址,看得出燕國先進技術的流入和貿易的發展;同時也集中地反映了在燕文化影響下這一地區多民族文化交融互滲之深,已經深入到日常生產生活之中,而且影響到了人們的政治思想觀念,有力地推動了當地原住文化的發展。

特別是在燕將秦開擊破東胡,在東北地區修築長城,設置右北平、遼東、遼西三郡後,遼寧地區成為燕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標誌著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也正是為此,荊軻刺秦失敗之後,燕太子丹才逃亡至此。秦漢承襲燕製,繼續設郡置縣,奠定了郡縣製在遼寧地區的主導地位。爾後,無論是各族紛爭,還是中原一統,在悠悠千載的整個秦漢魏晉隋唐史中,以漢文化為主導,以多元文化的相互影響、交流與融合為特征的基本文化格局,從來未曾動搖過。那種認為,遼寧地區曆史短、開化晚、沒文化,隻是到了明清之後,特別是伴隨著大量山東、河北移民的出現,才震響了文化的鍾聲,感受華夏文化的熏陶,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中華文明,由於並非單一起源,而是多源共生的,因而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多元混合型文明。這種多種不同的文明體係,在其發展蔓延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碰撞、彙合與交融,並在交流、變遷中,不斷地發展、壯大,優化、成熟。遼寧地區,堪稱是這種多元共生文明的代表。自古以來,這裏就生息、繁衍著漢、肅慎、穢貊、東胡等族係的居民,他們在生存空間伸縮、政權更替、民族融合以及與中原政權密切交往中,共同開發了關東大地,創造了富有特色的遼海文化。其中,鮮卑、契丹、女真三個部族的活動及北魏、遼、金三個王朝的建立,使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和少數民族為主體的鬆遼平原乃至蒙古高原比較牢固地聯結在一起。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尤其是滿族建立的清朝,都是中國古代統一的強大王朝,更把今東北地區、蒙古高原和新疆地區的統治權繼承並鞏固下來,與中原牢固而密切地聯係在一起。他們對中國古代邊疆的開拓、奠定,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對中原文化和遼海文化經過激蕩、磨洗而互補、融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先秦時期,一些少數民族就開始活躍在遼寧地區,在匈奴之前,已有東胡崛起,活動區域在燕北遼西一帶,對燕、趙等諸侯國構成很大的威脅。秦漢、魏晉時期,匈奴、鮮卑等遊牧部族,稱雄遼海,有的還曾在此建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