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曆史的蒼茫18(3 / 3)

關於李師師的結局,當代學者龔令民綜合歸納、考證抉梳,認為有“殉國說”、“被俘說”、“出家說”、“南渡說”等四種說法。

“殉國說”以傳奇《李師師外傳》為代表。說是金人攻破汴京後,金主也久聞李師師的大名,讓他的主帥撻懶去尋找李師師,但是尋找多日沒有找到。後來在漢奸張邦昌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李師師不願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嚨,但是沒有成功,於是又折斷金簪吞下自殺。龔先生認為,這裏有一個問題,就是金人搜取北宋王朝的妃嬪是按照降臣提供的名單進行的,而師師由於一直未被正統儒家認可,不大可能列在名單之內;況且,根據其他文章記載,在汴京淪陷前,徽宗已把師師從宮裏除名,因此,被點名索取一說很難成立,更談不到以身殉國。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東京夢華錄注》,認為《李師師外傳》“一望而知為明季人妄作”。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李逸侯《宋官十八朝演義》,也都認為是作者借李師師以諷世,實無其事。

“被俘說”:汴京失陷後一片混亂,李師師被俘北上,後來嫁給一個病殘的軍士為妻,最後淒涼地死在北國的荒漠裏。後世小說如清人丁耀亢《續金瓶梅》等皆從其說。龔氏認為,“這一說法更是漏洞百出,經不起半點推敲。首先,師師並非寂寂無名之輩,想她名動京華,在汴京姹紫嫣紅之時,有多少富家子弟、皇室貴胄一擲千金,隻為一睹其芳容。雖說後來世道變了,供求關係不穩定,但人終歸還是要生活啊。憑師師的長相,名氣,才藝,怎麼也不可能淪落到嫁給一個病殘軍士為妻”。

“出家說”稱,名臣李綱發動東京保衛戰,師師將全部財物捐贈出來,資助宋軍抗金。“靖康之難”中她逃出汴京,到慈雲觀中做了女道士。這一說法也缺少堪資佐證的材料。

“南渡說”,也就是“歸老江湖說”,所據資料相對較多,臆測成分較少,也比較合乎情理。龔氏認為可信,極有可能是師師真正的結局。

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稱,李師師“流落來浙,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憔悴無複向來之態矣”。明人梅鼎祚《青泥蓮花記》載:“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複向時風態。”兩宋之交的詩人劉子翬的《汴京紀事》,其實,也是有力的證據: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鏤金檀板今無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還有一首七律,作者不詳,但可以相互佐證:

芳跡依稀記汴梁,當年韻事久傳揚。

紫宮有道通香窟,紅粉多情戀上皇。

孰料胡兒驅鐵馬,竟教佳麗死紅羊。

靖康奇恥誰為雪,黃水滔滔萬古殤。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看過一出名叫《皇帝與妓女》的新京劇。劇作家宋之的根據《三朝北盟會編》、《宋人軼事彙編》和《李師師外傳》,把“靖康之禍”中徽、欽二帝夥同朝中的投降派,殘酷鎮壓主張抗金的將領和民眾,甘心為侵略者效勞的種種惡行,搬到了舞台上。主角是妓女李師師和宋徽宗。劇情以她為線索一步步地展開,再現了當時錯綜複雜、內外交織的矛盾、鬥爭。當然,由於戲劇本身是文學創作,故事情節有些出於合理想象,未必與史實盡合榫卯,但它往往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幾十年過去了,劇中的一些情節至今還深深地印在腦子裏—

金兵攻下開封之後,欽宗簽下了降表,抗金將領吳革率兵勤王,自陝北前線歸來。就在他節節勝利,殺得金兵馬仰人翻,即將活捉敵軍渠帥的關鍵時刻,朝廷卻以“破壞和議”的罪名,要捉拿他歸案。吳革“情願做不忠之鬼,不願做亡國之臣”,抗命殺敵,結果,卻被偽裝助陣、實為內奸的投降派範瓊從背後施放冷箭射倒。當時,台下觀眾悲憤填膺,傳出一片唏噓之聲。

另一件事發生在金軍的囚營裏。羈押中的道君皇帝,像個醜角演員似的,強裝出笑臉,陪同金軍將領們踢球打彈,鬥雞走狗,或者吟詠歌功頌德的詩篇,背地裏卻心態悲涼,愁苦萬狀。這一切,被天真善良的妓女(其時也遭捕入獄)、陪伴歌舞的李師師偶然見到了。出於同情和信任,她便把剛剛獲得的一個信息透露給他。原來,吳革在結義弟兄李寶等的悉心護理下,箭傷得到了康複,他們策劃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趁著金人歌舞狂歡之際,帶領一些勇士潛入金營,同三千在押囚犯裏應外合,刺殺金軍統帥,大張義旗,重整旗鼓。屆時,李師師通過獻歌侑酒,加以配合。

可是,李師師萬萬沒有想到,這個無道又無良的亡國之君,竟然把她出賣了。結果,一場精心籌劃的義舉,最後以吳革等被捕殺、李師師當場自刎而告終。趙佶及其左右侍臣的“邏輯”是:萬一舉事失敗,他們必然會受到牽累,到那時,想要屈辱苟活亦不可得;即使僥幸成功,最後起義軍把金人趕出去,得利的也不是他這個太上皇,而是南朝的現任天子。綜上分析,於是得出結論:“寧贈友邦,不與家奴。”

這是劇作家筆下的李師師的又一結局。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