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母頌
一
山東友人發來郵件,邀我著文支持其以孟母誕辰為“中華母親節”的提案。提案略雲:
我們理應有自己的充溢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母親節,而不是外來的母親節,這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需要。回眸中華民族的曆史,孟子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中華賢母形象, 從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到學習的內部規律,她都注意到了,終於使孩子成了大器,她自己成為教育子女的賢母典範,被譽為“母教一人”,至今仍傳為懿範,孟母堪可作為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用以彰顯母親的偉大和偉大的母愛,激勵一代代母親,激發作為人子的愛心、孝德。
提案所述,實獲我心。從小讀《三字經》,就記誦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詞句。後來,讀西漢兩位學者所寫的《烈女傳》和《韓詩外傳》,細致地了解到這位古代賢母“三遷擇鄰”、“斷織勵學”和“買肉立信”等故事內容—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父親早喪,母親仉氏守節。童年時期的小孟軻,跟隨母親,先是住在一處墓地旁邊。孟軻就和鄰居的孩子一起學著大人的樣子,辦理喪事,做跪拜、哭嚎的遊戲。孟母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怎麼行呢!看來,孩子住在這裏不合適!”於是,就帶著孟軻搬到一處市集旁邊。小孩善於模仿大人的行為,由於靠近市集,旁邊又有殺豬宰羊的屠戶,這樣,小孟軻便又和鄰居的小孩一道,學起做生意和殺豬宰羊的事。孟母發現後,又犯了合計:“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便再次搬家。新居緊鄰一所教育場所,也就是文廟。每到初一這天,官員們都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揖讓,彬彬有禮。小孟軻看在眼裏,一一都記在心裏。這次,孟母很滿意,點點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呢!”
孟軻放學回家,母親正在織布,關心地問:“學習怎麼樣了?”孟軻說:“跟過去一樣,沒什麼好學的。”母親見他那份無所用心的樣子,十分惱火,便用剪刀剪斷了織好的布。孟軻大為驚訝,忙著問母親為什麼要斷織,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縷一樣。女人如果荒廢了家務勞動,不去生產全家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如果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麼,一家人縱使不做強盜、小偷,也就隻能從事奴隸勞役了!”孟子聽了,悚然驚悟,自此,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輟,拜孔子的嫡孫子思的門人為老師,終於成了有大學問的聖賢。
一次,小孟軻碰上了東鄰殺豬,他便問母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逗他說:“為了給你吃肉。”話說過之後,她就後悔了,心想:“為了進行胎教,我在懷著這個孩子時,席不正不坐;肉割得不正不吃。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哄他,這不是教他不講信用嗎?”當即,拿出錢來,買了東鄰的豬肉給兒子吃,用以證明她沒有說假話。
三則教子故事,內容並不複雜,裏麵卻飽含著深刻的哲思理蘊。
首先,它闡明了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環境與主體的辯證關係。作為偉大的母親,孟母不僅富有深厚的責任感、使命感,而且,深諳教子成才的規律和方法。按照一般的認識,往往隻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自身的管教上,而忽視環境、條件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她卻敏銳地發現了客觀環境對於人的影響,一而再、再而三地調整環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不僅此也,尤其可貴的是,她並沒有滿足於獲得理想的環境,認為從此萬事大吉;而是,特別重視主觀的努力。在她看來,即使環境再好,如果主觀努力跟不上去,仍然是無法成才的。為此,她借助“斷機杼”來給予兒子以極大的刺激,使他刻苦努力,勤奮向學。
其次,孟母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說明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誌,決不能半途而廢。形象生動,比喻恰當,即事喻理,極富說服力與感染力。
第三,以身作則,誠信不欺;從小就教育孩子立誠重信,不搞欺詐、哄騙。
第四,孟母教子,方法得當。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而不是采取粗魯、野蠻的方式,痛快一時,亂打一頓。
作為子思學派的傳人,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素有“亞聖”之稱。在這方麵,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偉大母親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二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母教優良傳統,曆朝曆代都流傳著許許多多賢母教子的動人故事,載錄史籍的數不勝數。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賢母”:除了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仉氏,還有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宋代著名軍事家、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嶽飛的母親姚氏。她們以其高超的識見、卓越的品格和動人心弦的事跡,垂範百世,光照千古。
陶侃生當兩晉之交,遭逢亂世,而他能以優異的戰功和政績博得世人稱頌。史載,“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裏中”,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路不拾遺”。他具有高尚的品格,《晉書》本傳中,說他“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平時凡有饋贈,他必定問明來源,如果是通過自己勞作所得,他收下之後,要加倍地補償、回贈;如果是貪汙官家所得,則立即退還,而且還要給予嚴厲批評。終日危襟正坐,辦事極度認真。當時正在造船,他以高度的責任心,管理公共財物,竹頭、碎屑、斷木等,他都收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大雪過後,天晴融解,官府廳前道路泥濘,便把木屑鋪上,方便大家進出。他分外珍惜光陰,對部下飲酒賭博嚴加管束,參佐僚屬有以談戲荒廢職事者,嚴加訓斥之外,還“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悉投於江”。東晉時期吏治腐敗,不可收拾。陶侃這種嚴謹、清肅的作風,實屬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