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失敗者13(3 / 3)

1947年,張學良被羈押到台灣新竹,東北政界元老莫德惠從南京趕來看望他,少帥口占一絕:

十載無多病,故人亦未疏。

餘生烽火後,唯一願讀書。

唐人孟浩然有“多病故人疏”之句,感歎命途多舛,世態炎涼。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欣慰之情溢於言表。後兩句,反話正說,隱含著牢騷、憤懣。抗戰期間,張學良曾致信蔣介石,要求出去抗日,蔣卻叫他“好好讀書”。這裏的“唯一願讀書”,既屬實情,也帶有反諷意味。

1956年,適逢蔣介石七十壽誕,張將軍以一隻珍貴手表為贈,含有歲時蹉跎,提醒蔣氏應該早予釋放之意。蔣介石卻還贈一隻手杖,意在勸他安心頤養天年,不要抱任何幻想。張學良痛感失望之餘,寫下一首《夏日井上溫泉即事》,以自嘲形式描述其懊惱的心境,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落日西沉盼晚晴,黑雲片起月難明。

枕中不寐尋詩句,誤把溪聲當雨聲。

1989年4月,他應《張學良在台灣》一書作者郭冠英的請求,題寫了一首七絕:

玉爐煙盡嫩寒侵,南雁聲聲思不禁。

好夢未圓愁夜短,虛名終究誤人深!

題罷,他連聲說:“第一句不好,不好。”接下來開個玩笑,“不過,第三句倒可以送給女朋友。”

1994年1月5日,夏威夷的一些京劇愛好者舉行新春聯歡會,並設宴招待前來這裏的張將軍。席間,這位九十四高齡的老人興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講故事、說笑話,寫字、吟詩。這時有人拿來文房四寶,請他題字留念。他欣然命筆,題寫一幅現成的聯語:

惟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風流。

友朋酬答之類,在張學良詩作中數量不算太多,有的精心結撰,有的信手拈來,盡皆切合身份,清麗可讀。

東北易幟之後,張學良加強了與南京政府的往來,1929年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譚延闓五十壽辰,張曾寄詩四首。其中第一首是:

一代譚公子,翩翩濁世中。

乾坤入袍與,時勢起英雄。

子弟三湘北,旌旗五嶺東。

玄黃今息戰,應為首群龍。

詩格典雅端麗,對仗工穩,用語考究,極合贈答體例。首聯以《史記平原君傳讚》中“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的典故領起。接上,在頷聯、頸聯中,以主要篇幅頌揚對方的行跡。“袍與”一詞,為成語“民袍物與”的縮寫,語出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袍,物吾與也。”意謂世人皆為我之同袍,萬物都是我的屬類。這裏的“袍與”,也可以作“袍澤”理解。尾聯以“群龍之首”相期,極盡稱揚之能事。“玄黃”指戰亂,典出《周易》:“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此類文字往往存有溢美痕跡,當屬應酬詩作的通弊。但統觀張氏的贈答之什,有一些還是造語貼切,浸透著真情實感的。

這一年的3月1日,張學良為悼念秘書長鄭謙,撰聯雲:

往事話南陂,忽省姓名傷鬼錄;

修詞問東裏,忍將文字概生平。

以文字概括死者的生平,這裏重點說了兩方麵的功業:上聯說死者的治績。鄭謙在任江蘇省省長時,曾帶頭集資,整治嚴重淤塞、泛濫成災的南京玄武湖,清除淤泥,擴大湖麵,修築堤岸,並在湖邊立碑,要求世世代代保護好玄武湖,被人稱為善舉。“陂”為湖泊,也有堤防的含義。下聯說他的文才。鄭謙文思敏捷,有“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之譽。任秘書長期間,舉凡往來文書,均由他加工潤色。“東裏”是個典故。春秋時,鄭國賢人子產居東裏。《論語憲問》:“東裏子產潤色之。”意思是,由子產對政令進行文辭加工。借此來稱譽鄭謙的文才。聯語有很強的概括力,既緊扣本人的身份,又蘊涵著深沉的思念之情,堪稱佳撰。

新詩寄趣

前麵引述張治中的回憶,說張學良新舊體詩都會寫,這並非虛譽。早在1946年,《新民報晚刊》上就登載過張將軍寫於貴州銅梓囚禁地的兩首新詩,後來,《新華日報》、《解放日報》、《東北日報》副刊都曾予以轉載。一首為《發芽》:

盼發芽早/

願根葉/長的茂/

深耕種/勤除草/

一早起/直到/

太陽曬的/似火燒/

呀/

芽畢竟發了

另一首為《頂好》:

到處打主意/

搶糞/偷尿/

活像強盜/

在人前誇口/

為的那樣菜/

是我的/頂好/

呱呱叫

論者認為,前一首以“發芽”比喻抗戰勝利,裏麵透出由衷的喜悅;後一首通過“搶糞”這一意象來譏刺蔣介石搶占勝利果實,飽含著辛辣的嘲諷。

張學良將軍於1946年10月15日由桐梓經重慶小停半月,於11月3日到達台灣新竹市,初始投宿於市招待所。這是一座十分華美的日式建築,與當地居民的陋室相比,懸殊很大。他在日記中寫道:

早晨我起床甚早,巡視室內外及庭園,幾乎使我淚下倉促中,我以鉛筆寫下了一首新詩:

台灣!台灣!

我信,我確信,

你會自為的長成,

成為這中國大家庭中的

一個好弟兄,

也許是一個很得力的弟兄!

台灣!台灣!

我盼望你,

我深切盼望你快快的長成。

你好比一些台灣的女性,

來台灣的人們,

有些敗類,

隻貪圖你的色和肉,

看不見你的心靈。

台灣!台灣!

你值得留戀,

你的遭遇相當的可憐,

當中國被異族統製的時候,

把你拋棄。

這不是你的過錯,

你有過可歌可泣的表現,

英勇的反抗。

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將軍在詩中寄寓了深切關懷台灣命運與台灣同胞的高尚情懷。

他還有一首廣為傳誦的《九十述懷》詩:

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

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民族英雄嶽飛曾有“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名言。張學良借用來表明自己的情誌,擲地作金石聲,讀了令人感發興起。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將軍晚年詩作,依舊是他的主體情懷、胸襟個性的寫照,但詩風已有明顯的轉變,憤世嫉俗、金剛怒目式的慷慨悲歌有所收斂,形式往往是脫口而出,不事雕琢,更加樸素、自然。在通俗平易中,透出一種追求個性自由的情趣,表現出世紀老人豐富而複雜的個性,以及他對人生、人性獨特的理解。

中國古代文學,詩詞歌賦並提,以其作為文體有相通之處。張將軍除了長於詩詞、歌吟,還有賦體之作,傳誦頗廣的是作於上世紀60年代的《醫巫閭山賦》:

醫巫閭山為陰山山脈之分支,鬆嶺越大淩河而來者,綿亙二百餘裏。高極四五千尺,迤東低落為大小黑山等,高不過百尺。虞舜封十二州,以此為幽州之鎮;隋以醫巫閭為北鎮。其山擁抱六重,亦名六山。上有仙人岩,鐫有呂仙像、補天石,明張學顏書刻。仙女洗頭盆,清高宗有刻詩。可憐鬆,在一片光石上,生一孤鬆,高宗亦有題詩。產美石,《爾雅》稱之為珣、玗、琪(此閭珣、閭玗等名之由來也);有大廟,俗稱北鎮廟,祀舜妃、堯女瑛、娥(此閭瑛、閭娥命名之由)。建有行宮,為清高宗避暑處也。此山生於塞外,殊少騷士文人為之詩賦。名山有幸,如蒙大千描繪,不獨可傳之於世,亦可傳於千古也。餘為餘鄉誼之山慶。

原來,張大千先生定居台灣後,與張學良將軍結為至交,常相過從。杯酌之餘,漢公以作《醫巫閭山圖》為請。大千居士未曾親臨塞外,與醫巫閭山緣慳一麵,眼前又沒有照片可供參考,漢公遂以文字為閭山寫照。很快,大千居士即據此賦,畫了一幅《醫巫閭山圖》,煙雲氤氳,氣象萬千,自可傳於千古也。漢公生前珍愛異常,現今,此畫掛在女兒張閭瑛舊金山家中的客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