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失敗者13(2 / 3)

1928年3月底,奉軍沿京漢線南下,兵次邯鄲,戎馬倥傯中,張學良遊覽了趙故城。《軍次遊趙故城邯鄲宮》兩首七絕,就是這時候寫下的:

沽酒邯鄲大道旁,村人都說武靈王。

英雄應有笙歌地,不比吳宮響屧廊。

光武艱難定洛中,滹沱一飯困英雄。

當年天下歸心日,都在邯鄲古趙宮。

前一首詠戰國時的趙武靈王,後一首詠漢光武帝劉秀。通過詠懷與邯鄲古趙宮有緊密聯係的兩位古代英雄君主,抒寫作者追踵前賢,誓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的雄心偉誌。

劉秀參加推翻王莽政權的農民起義,以恢複漢祚為號召,積極擴充軍事實力,曆盡艱辛,終於建立了東漢王朝,定都洛陽。他到邯鄲來,是為了追殺在此間稱帝的王郎。“滹沱一飯困英雄”,裏麵含有一個典故:王郎原本是個算卦先生,冒充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在邯鄲自立稱帝,靠著這塊“正統”的招牌,迅速擴展了地盤,壯大了隊伍。正在河北一帶安撫郡縣的劉秀,看到王郎以十萬戶的賞格懸賞捉拿他的通告,考慮到其時自身力量還比較薄弱,無力對付迎麵之敵,便帶上一撥人向饒陽遁去。到了驛館,他們假冒王郎的使者,吩咐趕快備飯。由於長時間枵腹奔波,一個個餓得眼花迷亂,見著飯菜就你搶我奪,以致引起驛館人員的懷疑,當即鳴鼓報警,劉秀等人隻好倉皇撤離。可是,逃到滹沱河邊,卻無船擺渡,正在望洋興歎中,突然發現河水神話一般迅速結冰,這樣,才幸得安然脫險。後來,他又重整旗鼓,揮師北上,攻取邯鄲,追殺王郎,住進了邯鄲宮。檢點往來文書,發現大都是奉承王郎、醜詆劉秀的,劉秀當眾全部燒毀。有人埋怨,沒把反對者的名字記下來。劉秀說,既往不咎,應該讓那些忐忑不安的人安心睡覺。

張學良的詩作不僅立意甚高,而且,能夠看出,頗諳寫作詠史詩的使事用典之妙,采擷古史,熔鑄新詞,一一驅遣於筆端,僅用七個字就把上麵那一大堆史實包舉出來,韻味悠然,寄懷深遠。

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也是一位頗有作為的英主。他在位期間,積極運籌富國強兵之策,致力於軍事改革,提倡胡服騎射,變車戰為騎戰,終於滅掉了中山,打敗了林胡、樓煩等國,使趙國一度成為各諸侯國中的強國。他在萬機之暇,常常以歌舞自娛,在邯鄲修築一座巍峨壯觀的叢台,一以閱兵耀武,一以歌舞承歡。所謂“笙歌地”,即指邯鄲宮和叢台。“響屧廊”是春秋時期吳國館娃宮中的一條遊廊。吳王夫差為了取悅西施,在遊廊下放置一排陶甕,上麵鋪上彈性好的木板,西施等美女走在上麵鏗然作響,清脆悅耳。詩的後兩句體現著一種人情味,說明不應一概反對英雄合理有度的娛樂與消閑,隻是絕不能像吳王夫差那樣沉溺於酒色,以致破國亡身。

詩主性情,所謂“詩情”,其實也就蘊涵著“人間情味”。兵駐邯鄲期間,少帥還曾去過叢台遺址,寫了七言絕句《叢台懷古》:

武靈按劍卻強胡,朝罷諸侯且自娛。

當日將才皆頗牧,君王歌舞有工夫。

廉頗、李牧,都是趙國的名將,時間稍後於武靈王。這裏借用他們,來說明當時人才薈萃,猛將如林,所以,君王盡可以好整以暇,從容舉事。這首七絕在敘述策略、表現手法上也十分講究:首句說的是英雄業績、壯士修為,用以區別那些無道昏君的沉溺酒色,這是詩章立意的大前提,屬於必不可少的交代;次句暗中轉折,進一步講清楚是“朝罷”之後的“自娛”;一切鋪陳完畢,導出全詩的意旨所在—讚頌人才,呼喚人才。感時傷世,吊古憑今,有著深沉的寄托。

詠史詩的寫作特點,是使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完美地結合起來,既不是空泛地議論,也不能單純地羅列史實而沒有蘊涵;而且,忌諱直白淺露,往往是用筆婉轉,別有寄寓,言在此而意在彼,取材於曆史,著眼於現實。張學良喜歡曆史,熟悉古今掌故,因而常常選擇“詠史”方式,借古人酒杯澆自己的塊壘。1958年2月,他在台南參謁過孔廟和延平郡王祠,題寫了兩首七絕,其一曰: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

詠讚的是愛國名將、民族英雄鄭成功收複被荷蘭殖民者盤踞近四十年的台灣的英雄業績,實際上正是作者的自況與自詡。詩的著眼點在於使台灣納入中華版圖,這也正是張將軍“一統江山”的愛國主義思想的集中展現。將軍此詩思潮飛卷,寓意深邃,既寄托仰念之懷,又抒寫壯闊的胸襟。“孽子孤臣”,取自《孟子盡心章上》:“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意思是,人之所以有道德、聰明、本領、才能,經常是由於他經曆了災患困苦。隻有那孤立之臣和低賤的庶孽之子才能通達事理,因為他們時常警惕自己,慮遠謀深。“強胡”一語,在鄭成功那裏,是指荷蘭,當然也包括滿清;而在張學良這裏,便是指代日本。

鄭成功的“豐功”,並不在於尊奉朱明王朝的正統,而在於收複台灣,使之歸入中華版圖;同樣,張學良此舉的“豐功”,也不在於尊奉民國的所謂正統,而是謀求東三省不致淪陷於外敵手中。

另一首七絕是:

上告素王去儒巾,國難家仇萃一身。

若是蒼天多假壽,管教曆史另翻新。

“素王”,意思是“空王”,指具有帝王之德業而未居帝王之位者,這裏特指孔子。唐代詩人劉滄《經曲阜城》詩,有句雲:“三千弟子標青史,萬代先生號素王。”張學良此詩屬於有感而發,由於國難家仇萃集於一身,因而時刻想著摘去“儒巾”,上陣殺敵—老杜不是說“儒冠多誤身”嗎?後兩句,表明一種期望,一種寄托。或為抒寫一己之壯誌豪情、宏偉抱負;或為論述心目中景慕的曆史人物,兩方麵都可以講得通。在此之前,他曾經在日記中寫道:

假如陽明先生、總理(孫中山)能多享壽數十年,他們給人類的貢獻,一定比現在大得多了。所以,我們為了個人的享壽,多活幾年,少活幾年,那是沒有多大關係。如果以生民立命、繼往開來之誠誌,那麼,對於養生延年,亦不可忽視。

即興寓深情

張將軍的抒懷述誌詩,多為即興之作,有感而發,往往也都有深遠的寄寓。

1930年元旦,當時兼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將軍,邀請大學全體師生和同澤中學的學生代表到北陵別墅,舉行迎新聯歡大會。他即席賦詩一首,作為節日的贈辭:

大好河山夕照中,國人肩負一重重。

男兒正要聞雞起,一寸光陰莫放鬆!

“聞雞起舞”,典出《晉書祖逖傳》。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常被用來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1935年秋,張學良將軍遊覽華山,悵望關河,風物與故土不殊,而自有存亡之異。通過吟詩,把他係念東北,厭恨內戰,渴望還鄉抗日的心情展現出來。

極目長城東眺望,江山依舊主人非。

深仇積憤當須雪,披甲還鄉奏凱歸。

一年後的10月23日,他陪同蔣介石再度遊覽以“奇拔峻秀”名冠天下的西嶽華山,又即興吟詠一首七言絕句:

偶來此地竟忘歸,風景依稀夢欲飛。

回首故鄉心已碎,山河無恙主人非。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蔣介石聽到許多關於張學良與陝北紅軍私相聯絡的信息,一時放心不下,特意到西北戰場“剿共”前線來視察,以弄清真相。但他又不想露出驚慌失措、劍拔弩張的姿態,於是,到了臨潼,便乘坐火車來到華山腳下的華陰。張學良、楊虎城早已等候在那裏。他們剛開始爬山,蔣介石便指著“遠而望之若花狀”的華山,語意雙關地說:“西嶽之勝在於險。偶一失足,便會掉到萬丈深淵裏。”

張、楊二位將軍聽了,都曉得此時此地蔣介石說這番話的真正用意。而聰明絕頂的張學良將軍,則借題發揮,申張他不忘國恥,矢誌抗日的夙願。意在說明,風景再好,如果不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用不了多久,也會像我的故鄉東北那樣,被侵略者所占領,導致“山河無恙”而主人已非。這種愛國情懷,正是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發動西安事變的思想基礎。